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4.01.22
理想的醫生──讀約翰‧伯格《幸運之人》
文/麥田出版編輯
約翰‧伯格與人權攝影師尚‧摩爾多次攜手合作,創造一種獨特的文圖交織風格。《幸運之人》寫於上世紀的六○年代末,是他們兩人首度並間創作,從醫生薩梭於鄉村的行醫記錄,看跨階級的人與人之間在醫病關係裡如何相互承接,以及權力在醫者手中如何自制地運用。
當時充滿理想的英國公醫制度剛上路近二十年,作品問世至今近一甲子,為什麼我們至今讀來依然困惑、依然不安?為什麼我們仍需思索醫者「利他精神」的艱難?伯格逝世將滿七年,我們推出這部艾倫‧狄波頓自稱最愛的一本書。對這位行事獨特的醫師,伯格下了一註腳:「我們還沒開始建立一個可以評價薩梭社會貢獻的社會。」那麼到了現在,今天的讀者又如何藉由這本書看待醫病關係?
我們邀請攝影史研究者、藝評家陳佳琦寫了一篇細膩動人的導讀。導讀最末一句說:「能夠閱讀或體驗這則故事,你我其實皆為幸運之人。」醫者究竟為何?他在生死的前線,在推測與知情之間來回推進,他的幸與不幸如何定義?先是認定「還能活著是幸運」,隨著全書思辨推進,「幸運」一詞還有數次的翻轉。
伯格認為:「為什麼有這麼多醫生後來變得憤世嫉俗,變得失望幻滅,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抽象的理想主義被消磨之後,他們並不確定自己治療的那些生命,究竟有何價值。這不是因為他們冷酷無情或泯滅人性,而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無法知道人的生命有何價值的社會,並接受這樣的社會。」這本書無疑將終究觸及一個大哉問:人命價值為何?我們怎麼樣看待對待生命患病之際的所有傾聽與處置?閱讀本書,必須重作思考。
當時充滿理想的英國公醫制度剛上路近二十年,作品問世至今近一甲子,為什麼我們至今讀來依然困惑、依然不安?為什麼我們仍需思索醫者「利他精神」的艱難?伯格逝世將滿七年,我們推出這部艾倫‧狄波頓自稱最愛的一本書。對這位行事獨特的醫師,伯格下了一註腳:「我們還沒開始建立一個可以評價薩梭社會貢獻的社會。」那麼到了現在,今天的讀者又如何藉由這本書看待醫病關係?
我們邀請攝影史研究者、藝評家陳佳琦寫了一篇細膩動人的導讀。導讀最末一句說:「能夠閱讀或體驗這則故事,你我其實皆為幸運之人。」醫者究竟為何?他在生死的前線,在推測與知情之間來回推進,他的幸與不幸如何定義?先是認定「還能活著是幸運」,隨著全書思辨推進,「幸運」一詞還有數次的翻轉。
伯格認為:「為什麼有這麼多醫生後來變得憤世嫉俗,變得失望幻滅,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抽象的理想主義被消磨之後,他們並不確定自己治療的那些生命,究竟有何價值。這不是因為他們冷酷無情或泯滅人性,而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無法知道人的生命有何價值的社會,並接受這樣的社會。」這本書無疑將終究觸及一個大哉問:人命價值為何?我們怎麼樣看待對待生命患病之際的所有傾聽與處置?閱讀本書,必須重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