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4.07.05

為何書寫:一個諮商心理師罹患了憂鬱症

文/好的文化編輯部
說到憂鬱症,你心中浮現的念頭是什麼?是不是批判的字眼?作者王瑞琪深知《我是心理師,我得了憂鬱症》會讓她被貼上什麼標籤。過去,她「婚姻失敗的婚姻專家」的身分引來熱議,各大節目爭相邀請訪談,即便表面沒有怨言,其實媒體聳動的標題深深刺痛著她。沒想到,二十年後,她又要以「罹患憂鬱症的諮商師」身分重新面對這一切。

在台灣,離婚與憂鬱症背負著類似的污名,但她沒有退縮,在患病過程中,她找到了真正想講的事:用自身與諮商的經歷,替憂鬱症洗刷污名。

王老師是個能量飽滿的女強人,全盛時期能同時在三所大學兼課、一年進行兩百場演講,還有兩個孩子要照顧。但是「砰」地一下子,憂鬱症就上門了:她無法做任何事,不想吃東西、不想洗澡、不想看電視,最後完全出不了門,只能瑟縮在家裡。「該不會是憂鬱症吧?」她自問。就這樣,她與憂鬱奮鬥二十年的故事展開了。

因為憂鬱症,她曾站在衣櫥前一個鐘頭,內心狂吶喊著「不想出門」;吃了抗憂鬱藥物產生「躁症」副作用,衝動、停不下來、瘋狂購物,一週收了五次網購包裹;吃了不合適的助眠劑,半夜爬起來烤了兩顆馬鈴薯,隔天卻一點印象也沒有;因遲遲無法出門,放了整場講座觀眾的鴿子……這些看似有趣的故事,呈現著憂鬱症患者面對的困境與內在掙扎。貫穿本書的,還有她接觸的個案:被爸媽責備裝病的J、手上布滿割痕的C,這些個案就像她一樣,因不同理由來到諮商室,他們經歷挫敗、曾想要放棄過、又找到過希望,這反覆的過程,流露出這些堅毅靈魂在憂鬱苦海中,如何閃耀著不可抹滅的生命光芒。

編輯這份稿子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師的溫和糾正。她指出我在第一份文案中使用「我們」和「他們」來代表「協助者」和「患病者」,這樣用法其實是刺耳、隔閡的。相信你也可以從本書的字裡行間感受到這份溫暖的同理心與細心。她以老友般親切、輕鬆的姿態,娓娓道來這個需要勇氣才能述說的故事。閱讀這本書到最後,我漸漸理解她為何甘冒再次被污名化的風險,只為了讓大家了解憂鬱症的真實面貌,因為當偏見的牆被拆除,人們對憂鬱症有更正確的認識時,無數生命才有機會被挽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