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4.11.15
當你又遇到「職場比鬼月還可怕」的情況時
文/林淑鈴
大多數人看一本書到「致謝」頁時,大概都跳過了,但《摩擦計畫》在致謝頁上爆了一個料,讓人忍不住笑出來。兩位教授感謝華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總是不吝支持之後說:「不過我們沒有把這本書命名為《The Shitfixers》(屎事搞定人),希望他能見諒。」
原來,當初還有這樣又損又直白的候選書名啊。
講到職場把人逼瘋或壓垮的鬼故事,人人腦袋或多或少都會浮現一些排解「厭世感」的黑色幽默吧!在《摩擦計畫》的前言就提到一個很生動的畫面:「我在一片屎海中掙扎,只能想著別沉下去就好。他們希望我表現得積極主動,這是不可能的事。」還有從「leadership」(領導力)衍生的搞笑詞「leadershit」(領導痢)、引發誤解又讓人昏沉的「一氧化碳術語」,還有高階管理層的週會是「歌舞伎舞蹈」等。
面對組織裡那些會浪費人才的熱情、損害健康、扼殺創造力和生產力,並消耗寶貴資源的問題,我們通常會很厭惡,認為它妨礙效率,史丹佛大學教授羅伯.蘇頓和哈吉.拉奧原本也是如此,才創建384個遠距團隊、追蹤近2,000支敏捷團隊,啟動了為時7年的計畫,但這個過程讓他們重新看待這些造成組織運作不順暢的事。
對於讓組織達標變得更難、更慢、更複雜或無法完成的力量,兩位教授稱為「摩擦」,而不是「衝突」。他們認為,想要完全消摩擦是不切實際的,更何況有些摩擦其實有存在的必要。比如書中舉了Google共同創辦人謝爾蓋.布林當年大張旗鼓推Glass的例子,最後它被打臉,跌落神壇,還讓幾位開發團隊的成員憤而辭職。兩位教授說,問題不在Glass原型,而是組織讓躁進又大權在握的謝爾蓋太容易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
因此應對組織摩擦的主軸在於:如何讓正確的事變得更簡單,錯誤的事變得更困難。傾盡全力探究它們的起因、後果和補救措施,兩位教授提出「摩擦鑑識」和「幫助金字塔」,讓每個人都能像摩擦修復師一樣思考,並為摩擦問題挺身而出,而不是讓它們淪為燙手山芋或無主問題。
這本書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剖析了5種困擾組織的破壞性陷阱:不知人間疾苦的領導人、加法病、破碎的連結、一氧化碳術語,以及過度追求速度的躁進。每一個破壞性陷阱裡的案例,都會看到讓人有「對對對!這種上司、這種同事、這種狗屁倒灶的事……我遇過」的共鳴場景。不過,兩位教授用扎實的研究和務實的行動策略,帶來了實用的啟發。
下次,當你又遇到「職場比鬼月還可怕」的情況時,可以來看看《摩擦計畫》,為問題找到改變的契機,也為自己的身心壓力找到紓發的出口。
原來,當初還有這樣又損又直白的候選書名啊。
講到職場把人逼瘋或壓垮的鬼故事,人人腦袋或多或少都會浮現一些排解「厭世感」的黑色幽默吧!在《摩擦計畫》的前言就提到一個很生動的畫面:「我在一片屎海中掙扎,只能想著別沉下去就好。他們希望我表現得積極主動,這是不可能的事。」還有從「leadership」(領導力)衍生的搞笑詞「leadershit」(領導痢)、引發誤解又讓人昏沉的「一氧化碳術語」,還有高階管理層的週會是「歌舞伎舞蹈」等。
面對組織裡那些會浪費人才的熱情、損害健康、扼殺創造力和生產力,並消耗寶貴資源的問題,我們通常會很厭惡,認為它妨礙效率,史丹佛大學教授羅伯.蘇頓和哈吉.拉奧原本也是如此,才創建384個遠距團隊、追蹤近2,000支敏捷團隊,啟動了為時7年的計畫,但這個過程讓他們重新看待這些造成組織運作不順暢的事。
對於讓組織達標變得更難、更慢、更複雜或無法完成的力量,兩位教授稱為「摩擦」,而不是「衝突」。他們認為,想要完全消摩擦是不切實際的,更何況有些摩擦其實有存在的必要。比如書中舉了Google共同創辦人謝爾蓋.布林當年大張旗鼓推Glass的例子,最後它被打臉,跌落神壇,還讓幾位開發團隊的成員憤而辭職。兩位教授說,問題不在Glass原型,而是組織讓躁進又大權在握的謝爾蓋太容易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
因此應對組織摩擦的主軸在於:如何讓正確的事變得更簡單,錯誤的事變得更困難。傾盡全力探究它們的起因、後果和補救措施,兩位教授提出「摩擦鑑識」和「幫助金字塔」,讓每個人都能像摩擦修復師一樣思考,並為摩擦問題挺身而出,而不是讓它們淪為燙手山芋或無主問題。
這本書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剖析了5種困擾組織的破壞性陷阱:不知人間疾苦的領導人、加法病、破碎的連結、一氧化碳術語,以及過度追求速度的躁進。每一個破壞性陷阱裡的案例,都會看到讓人有「對對對!這種上司、這種同事、這種狗屁倒灶的事……我遇過」的共鳴場景。不過,兩位教授用扎實的研究和務實的行動策略,帶來了實用的啟發。
下次,當你又遇到「職場比鬼月還可怕」的情況時,可以來看看《摩擦計畫》,為問題找到改變的契機,也為自己的身心壓力找到紓發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