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4.12.10
                            強盜的兒女不強盜
文/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強盜的女兒》(一九八一)是瑞典童書國寶林格倫最後一本創作,匠心獨運、歷久彌新。故事描述兩幫強盜家族,宿以打劫途經林中的百姓商旅為生,各據山頭、勢均力敵,日子過得倒也粗獷豪邁、相安無事。不過當兩家族在同一個雷電交加的暴風雨夜不約而同各自產下後輩、外加官兵掃蕩強盜決心步步增強,一連串追風逐北的恩怨情仇就此展開。故事中父輩強盜誓不兩立、不共戴天,但兩家族的一男一女獨子卻暗通款曲,不僅私下以手足相稱,更相互扶持、默許;甚至,在兩家族水火不容的顛峰,相約私奔至森林,展開一段徒手打拼的原始生活。此書巧妙結合童話元素、羅蜜歐與茱麗葉故事,以及魯濱遜漂流的情節,但故事結尾無人殉情、也沒拒斥荒山生活,更未應允生活從此幸福快樂,而是強盜的女兒以一聲春天的嘶吼,讓高昂、歡快的聲音穿透森林,直達遠方。
從童話角度言,《強盜的女兒》書中建置的森林、城堡場景,以及無明確時空、但書中人物仿若中世紀時代的生活,已具備童話氛圍。童話故事不可缺少公主與王子,本書則以馬特幫強盜頭子掌上明珠隆妮雅和鮑家寨公子柏克為代表。本書另一童話特質,乃讀者對於書中主角弱勢身分的主動主觀認同──正如讀者對於經典童話〈傑克與魔豆〉故事主角掠奪巨人家當的道德擱置。「強盜」行當在現實世界多處於批判、受罰處境,寫入童書更是敏感,不過在《強盜的女兒》書中,故事大幅淡化馬特和鮑卡等人的強取偷盜,反倒三番兩次強調他們如何受到官兵追逼、無以為繼,使馬特等強盜幫相較官方已是弱勢,首先博得讀者垂憐與認同。後來,隆妮雅、柏克相繼宣布另起爐灶、不續家業,不僅獲得形同馬特之父和隆妮雅之祖的老強盜大頭皮特強力背書,皮特在故事中亦多次警告強盜的吊死下場。凡此種種描述,皆抑制書中對於強盜設角的可能宣揚、降低隆妮雅身為強盜女兒的爭議,延續了此書的童話基調。
至於書中王子與公主的互動,則又一舉超越童話向來輕描淡寫、籠統婉約的描述,晉升至猶如羅蜜歐與茱麗葉般濃烈難分、誓死不離的層次,而且情感捕捉細膩。《強盜的女兒》書中的小倆口面對家族壓力,一如莎翁同名悲劇的男女主角選擇逃離,但不同的是,林格倫筆下流著維京人血液的少男少女在北國森林中找到足夠的寄託與滋養、目睹與感受豐沛生命力,外加他們生性樂觀、年輕昂揚、行動果決積極,不僅因而展開一段充滿冒險與驚奇的荒山林洞日子,透過胼手胝足的開創過程驗證,甚至確立兩人情感,轉化家族成見,走出分離、殺戮、或死亡的宿命。以強盜的女兒隆妮雅為例,她翻轉了多數家庭親強子弱的權力關係,迫使強勢的父親馬特首先軟化,親赴洞穴懇求女兒回家,並尊重女兒決定。
《強盜的女兒》書中第十一至十六章描寫隆妮雅和柏克住在大熊洞的荒山野林生活,篇幅占全書三分之一,內容寫實具創造性,也富含深刻體察及人生哲思,讀來讓人一忽而心情振奮、時而又陷入咀嚼迴盪,十分精采。林格倫在此寫出森林微妙的晴雨、溫溼及光線變化,隱身林間的超自然物種如矮侏儒、地底女妖,森林資源如樹枝與木材、青苔、野馬和牝馬提供的乳汁、松雞、河中鮭魚等,面向涵蓋森林的神秘、奇幻、驚奇、療癒、滋養、以及生機,畫面琳瑯豐富、目不暇給,情緒飽滿,可見作者體悟和記憶深入超群,即便年逾七十才提筆創作此書,依然能再現身歷其境的感受。
說起《強盜的女兒》與本地的淵源,此回可謂隆妮雅第三度與臺灣讀者照面。早在一九九六年《強盜的女兒》便已登「臺」(時報出版);二○○八年二露「臺」面(遠流出版)。此回三度叩關,譯文皆出自張定綺;張譯流暢文筆不啻隆妮雅最佳中文代言,可惜已成絕響。張定綺曾遠赴瑞典斯德哥爾摩親訪林格倫,寫成真摯有力之作〈隆妮雅的凝視──我的林格倫印象〉。譯者因逐字逐句翻譯原著,可謂更加貼近作者思想與心靈;親炙作者機緣,更是難能可貴經驗。讀者不妨查找,從中窺見作者面貌。
                    從童話角度言,《強盜的女兒》書中建置的森林、城堡場景,以及無明確時空、但書中人物仿若中世紀時代的生活,已具備童話氛圍。童話故事不可缺少公主與王子,本書則以馬特幫強盜頭子掌上明珠隆妮雅和鮑家寨公子柏克為代表。本書另一童話特質,乃讀者對於書中主角弱勢身分的主動主觀認同──正如讀者對於經典童話〈傑克與魔豆〉故事主角掠奪巨人家當的道德擱置。「強盜」行當在現實世界多處於批判、受罰處境,寫入童書更是敏感,不過在《強盜的女兒》書中,故事大幅淡化馬特和鮑卡等人的強取偷盜,反倒三番兩次強調他們如何受到官兵追逼、無以為繼,使馬特等強盜幫相較官方已是弱勢,首先博得讀者垂憐與認同。後來,隆妮雅、柏克相繼宣布另起爐灶、不續家業,不僅獲得形同馬特之父和隆妮雅之祖的老強盜大頭皮特強力背書,皮特在故事中亦多次警告強盜的吊死下場。凡此種種描述,皆抑制書中對於強盜設角的可能宣揚、降低隆妮雅身為強盜女兒的爭議,延續了此書的童話基調。
至於書中王子與公主的互動,則又一舉超越童話向來輕描淡寫、籠統婉約的描述,晉升至猶如羅蜜歐與茱麗葉般濃烈難分、誓死不離的層次,而且情感捕捉細膩。《強盜的女兒》書中的小倆口面對家族壓力,一如莎翁同名悲劇的男女主角選擇逃離,但不同的是,林格倫筆下流著維京人血液的少男少女在北國森林中找到足夠的寄託與滋養、目睹與感受豐沛生命力,外加他們生性樂觀、年輕昂揚、行動果決積極,不僅因而展開一段充滿冒險與驚奇的荒山林洞日子,透過胼手胝足的開創過程驗證,甚至確立兩人情感,轉化家族成見,走出分離、殺戮、或死亡的宿命。以強盜的女兒隆妮雅為例,她翻轉了多數家庭親強子弱的權力關係,迫使強勢的父親馬特首先軟化,親赴洞穴懇求女兒回家,並尊重女兒決定。
《強盜的女兒》書中第十一至十六章描寫隆妮雅和柏克住在大熊洞的荒山野林生活,篇幅占全書三分之一,內容寫實具創造性,也富含深刻體察及人生哲思,讀來讓人一忽而心情振奮、時而又陷入咀嚼迴盪,十分精采。林格倫在此寫出森林微妙的晴雨、溫溼及光線變化,隱身林間的超自然物種如矮侏儒、地底女妖,森林資源如樹枝與木材、青苔、野馬和牝馬提供的乳汁、松雞、河中鮭魚等,面向涵蓋森林的神秘、奇幻、驚奇、療癒、滋養、以及生機,畫面琳瑯豐富、目不暇給,情緒飽滿,可見作者體悟和記憶深入超群,即便年逾七十才提筆創作此書,依然能再現身歷其境的感受。
說起《強盜的女兒》與本地的淵源,此回可謂隆妮雅第三度與臺灣讀者照面。早在一九九六年《強盜的女兒》便已登「臺」(時報出版);二○○八年二露「臺」面(遠流出版)。此回三度叩關,譯文皆出自張定綺;張譯流暢文筆不啻隆妮雅最佳中文代言,可惜已成絕響。張定綺曾遠赴瑞典斯德哥爾摩親訪林格倫,寫成真摯有力之作〈隆妮雅的凝視──我的林格倫印象〉。譯者因逐字逐句翻譯原著,可謂更加貼近作者思想與心靈;親炙作者機緣,更是難能可貴經驗。讀者不妨查找,從中窺見作者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