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1.13
因為高支持與高標準,造就了世界冠軍
文/究竟出版社編輯 歐玟秀
二〇二四年,世界十二強棒球賽中華隊拿下冠軍寶座,全臺球迷無不為此歡欣鼓舞,開始追蹤各個英雄們的社群網站,媒體們也爭相挖絕出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以及與這場國際賽事相關的故事,其中,敲出關鍵三分砲、帶領中華隊擊敗日本隊的隊長陳傑憲上媒體專訪時,分享了一段總教練曾豪駒當時邀請他加入中華隊十二強賽名單的通話內容。
曾豪駒總教練不只詢問陳傑憲是否有意願披上國家隊戰袍,更邀請他擔任隊長一職,當時,陳傑憲在第一時間婉拒,表示自己命沒這麼好,怕拖累大家,但總教練卻這樣回他:「傑憲,我希望你能把場上的快樂,渲染給周邊的人。」看到這則故事時,我馬上想起了《10到25》這本書。
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大約在十歲左右,青春期促使大腦渴望獲得社交上的認同,例如自豪、讚賞和尊重、對社交變得極為敏感。因此,年輕人會微妙地解讀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的弦外之音,試圖從話語中找出隱含的意思,以弄清楚我們是否尊重他們。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對地位和尊重的敏感性會持續到二十五歲左右。
被《恆毅力》作者安琪拉譽為當代「最棒的發展心理學家」,大衛.葉格於本書提出了「導師心態」理論,強調以「高標準、高支持」的做法,帶領年輕人們發揮潛力、在各自領域上發光發熱,所有會與年輕人接觸的教育工作者、家長、教練、主管,也不再因為彼此的代溝感到束手無策。
此次中華隊隊員平均年齡恰巧為二十四.五歲。
我想,教練們一定是以「高標準」的方式要求球員們在場上展現出絕佳的表現,雖然沒有任何人明確指出,教練們也以「高支持」的心態來鼓勵球員們,但是從一句「我希望你能把場上的快樂,渲染給周邊的人」,我們應該可以大膽推估,教練們善用了導師心態。
回到當時那通關鍵通話,分別套用進書中提出的三種心態:「執法者心態」(高標準、低支持);「保護者心態」(低標準、高支持)以及「導師心態」(高標準、高支持),可能會有什麼樣不同的感受?
若教練是以「執法者心態」來邀約,有可能會是:「因為我要你擔任隊長,所以無論如何,你都得扛下這個角色的重擔。」這番話,無論幾歲的人,聽在耳裡都覺得負擔很大吧?試想,本來覺得自己沒有「冠軍命」的人,接獲這種方式的邀請,可能會因為教練的請託而接下職務,但心裡總覺得不踏實,甚至還會加深恐懼。
倘若教練以「保護者心態」來邀約,有可能會是:「沒有冠軍命無所謂,我也不求能拿下冠軍,只求有人來當隊長,其餘事情我可以自己處理就好。」雖然看似沒有負擔,但教練並未重視對方內心的憂慮,也沒有展現出信任球員的心態,認為出事的話,教練來扛就好,即使接下隊長職,多少也會認為有點不被信任,抱持著得過且過的思維,度過一場又一場的賽事吧?
但曾豪駒教練卻說出「我希望你能把場上的快樂,渲染給周邊的人」,這蘊含著「導師心態」的話語。他將陳傑憲的憂慮聽進去、尊重他的想法,但也明白他個性活潑,在統一獅球隊裡的總是擔任鼓舞士氣的角色,支持他運用這項特色,無論比賽過程和結果如何,都能適時為球隊注入一股正向的能量。
正是這種高支持的做法,讓聽者覺得自己不是一味地被高度要求,也不是不被信任而被保護得好好的,而是備受尊重、被看出自己的潛能何在——因為被看見,所以產生信任感,更相信自己能發揮所長,帶領球隊進行一場又一場辛苦賽事。
結果如何,我想大家都已看見:中華隊獲得世界十二強冠軍。
這本《10到25》透過一個又一個深刻又簡單明瞭的案例故事,並提供有效且簡易的做法,幫助每一個人輕鬆落實「導師思維」,經實驗表明,這些做法可以有效減少各種問題行為,包括輟學、壓力、厭世感、低效工作力等,不只能夠培養出適應力強、獨立自主的下一代,同時也讓自己更輕鬆,一石二鳥的思維模式,何樂而不為?
我可以肯定,這絕對是一本讓我們共處的世界,邁向更美好未來的人生必讀之作!
曾豪駒總教練不只詢問陳傑憲是否有意願披上國家隊戰袍,更邀請他擔任隊長一職,當時,陳傑憲在第一時間婉拒,表示自己命沒這麼好,怕拖累大家,但總教練卻這樣回他:「傑憲,我希望你能把場上的快樂,渲染給周邊的人。」看到這則故事時,我馬上想起了《10到25》這本書。
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大約在十歲左右,青春期促使大腦渴望獲得社交上的認同,例如自豪、讚賞和尊重、對社交變得極為敏感。因此,年輕人會微妙地解讀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的弦外之音,試圖從話語中找出隱含的意思,以弄清楚我們是否尊重他們。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對地位和尊重的敏感性會持續到二十五歲左右。
被《恆毅力》作者安琪拉譽為當代「最棒的發展心理學家」,大衛.葉格於本書提出了「導師心態」理論,強調以「高標準、高支持」的做法,帶領年輕人們發揮潛力、在各自領域上發光發熱,所有會與年輕人接觸的教育工作者、家長、教練、主管,也不再因為彼此的代溝感到束手無策。
此次中華隊隊員平均年齡恰巧為二十四.五歲。
我想,教練們一定是以「高標準」的方式要求球員們在場上展現出絕佳的表現,雖然沒有任何人明確指出,教練們也以「高支持」的心態來鼓勵球員們,但是從一句「我希望你能把場上的快樂,渲染給周邊的人」,我們應該可以大膽推估,教練們善用了導師心態。
回到當時那通關鍵通話,分別套用進書中提出的三種心態:「執法者心態」(高標準、低支持);「保護者心態」(低標準、高支持)以及「導師心態」(高標準、高支持),可能會有什麼樣不同的感受?
若教練是以「執法者心態」來邀約,有可能會是:「因為我要你擔任隊長,所以無論如何,你都得扛下這個角色的重擔。」這番話,無論幾歲的人,聽在耳裡都覺得負擔很大吧?試想,本來覺得自己沒有「冠軍命」的人,接獲這種方式的邀請,可能會因為教練的請託而接下職務,但心裡總覺得不踏實,甚至還會加深恐懼。
倘若教練以「保護者心態」來邀約,有可能會是:「沒有冠軍命無所謂,我也不求能拿下冠軍,只求有人來當隊長,其餘事情我可以自己處理就好。」雖然看似沒有負擔,但教練並未重視對方內心的憂慮,也沒有展現出信任球員的心態,認為出事的話,教練來扛就好,即使接下隊長職,多少也會認為有點不被信任,抱持著得過且過的思維,度過一場又一場的賽事吧?
但曾豪駒教練卻說出「我希望你能把場上的快樂,渲染給周邊的人」,這蘊含著「導師心態」的話語。他將陳傑憲的憂慮聽進去、尊重他的想法,但也明白他個性活潑,在統一獅球隊裡的總是擔任鼓舞士氣的角色,支持他運用這項特色,無論比賽過程和結果如何,都能適時為球隊注入一股正向的能量。
正是這種高支持的做法,讓聽者覺得自己不是一味地被高度要求,也不是不被信任而被保護得好好的,而是備受尊重、被看出自己的潛能何在——因為被看見,所以產生信任感,更相信自己能發揮所長,帶領球隊進行一場又一場辛苦賽事。
結果如何,我想大家都已看見:中華隊獲得世界十二強冠軍。
這本《10到25》透過一個又一個深刻又簡單明瞭的案例故事,並提供有效且簡易的做法,幫助每一個人輕鬆落實「導師思維」,經實驗表明,這些做法可以有效減少各種問題行為,包括輟學、壓力、厭世感、低效工作力等,不只能夠培養出適應力強、獨立自主的下一代,同時也讓自己更輕鬆,一石二鳥的思維模式,何樂而不為?
我可以肯定,這絕對是一本讓我們共處的世界,邁向更美好未來的人生必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