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1.25
探尋複數的「我」──阮越清的深刻回憶錄
文/馬可孛羅文化編輯 江品萱
憑靠處女作《同情者》便一舉奪得普立茲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安德魯.卡內基優秀小説獎、麥克阿瑟獎等十座文學桂冠的阮越清,以一名法越混血、身在南越的共產黨間諜為主角,寫下對於自身種族和身分的認同、共產與資本主義的對立,以及殖民與被殖民,甫一上市便拿到紐約時報、衛報、出版人周刊等的當年年度最佳圖書,是國際上近年來受矚目的作家之一。
要如何才能把「我」變成複數?阮越清的這部新作,不僅延續了他在小說《同情者》系列與文集《一切未曾逝去》中對歷史與身分的深刻探討,更進一步打破了文學形式與內容的界限。它是一部關於越南戰爭的史詩,也是一場對殖民主義的深刻反思;它是一段個人經歷的回顧,也是一部對全球化與移民問題的思索。
儘管被歸類為回憶錄,這本書的主題卻遠不止於個人經歷的回顧,而是一部深刻的社會批判作品。越南戰爭往往被簡化為背景下的地緣政治衝突,但阮越清提醒我們,這場戰爭的根源深植於殖民主義的歷史之中。阮越清以個人命運為切入點,揭示了殖民主義如何透過戰爭與移民政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越南戰爭的影響並未隨著停戰而結束,反而在流亡者的記憶與身分認同中持續發酵。這些故事使讀者得以從個人視角重新審視歷史,從而對戰爭的殘酷性及其延續影響有更深刻的理解。
書中的敘述既私密又宏大,私密在於它是作者個人經歷的坦誠流露,宏大在於這些經歷與整個越南戰爭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作者在美國的生活雖已遠離戰場,但記憶的雙重性讓他無法完全擺脫過去:在這片新大陸上,他既是美國人,也是越南人;他既是倖存者,也是被歷史背叛的受害者。
書中最令人動容的部分,莫過於作者對記憶與身分的探討。他的記憶既是痛苦的,也是賦予力量的;他的身分既是越南的,也是美國的。他的生命像一張多層拼貼畫,每一層都在訴說著屬於「他」卻又超越「他」的故事。
這種雙重性帶來了無數矛盾:作為一名越南裔美國人,他如何面對越南戰爭的歷史?作為一名流亡者,他如何在新的文化中重新建立自我?而作為一名作家,他如何在述說個人故事的同時,為更廣泛的群體發聲?這些問題貫穿全書,構成了一場不斷向內與向外的靈魂探索。
這本回憶錄不僅僅是作者的個人故事,它還是一面鏡子,讓讀者能夠反思自己的身分與處境。無論我們的背景是什麼,我們都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鳴。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歷史並非冷冰冰的數字或事件,而是由無數個體的故事編織而成。這些故事的存在,使我們對自我與他人、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
對於那些尋求文學與思想雙重震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不容錯過的閱讀體驗。它提醒我們,歷史的真相不僅僅存在於課本中,也存在於個體的記憶裡。而要理解這些記憶,我們或許需要學會,把「我」變成複數,去述說那些關於「我以外的我」的故事。
要如何才能把「我」變成複數?阮越清的這部新作,不僅延續了他在小說《同情者》系列與文集《一切未曾逝去》中對歷史與身分的深刻探討,更進一步打破了文學形式與內容的界限。它是一部關於越南戰爭的史詩,也是一場對殖民主義的深刻反思;它是一段個人經歷的回顧,也是一部對全球化與移民問題的思索。
儘管被歸類為回憶錄,這本書的主題卻遠不止於個人經歷的回顧,而是一部深刻的社會批判作品。越南戰爭往往被簡化為背景下的地緣政治衝突,但阮越清提醒我們,這場戰爭的根源深植於殖民主義的歷史之中。阮越清以個人命運為切入點,揭示了殖民主義如何透過戰爭與移民政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越南戰爭的影響並未隨著停戰而結束,反而在流亡者的記憶與身分認同中持續發酵。這些故事使讀者得以從個人視角重新審視歷史,從而對戰爭的殘酷性及其延續影響有更深刻的理解。
書中的敘述既私密又宏大,私密在於它是作者個人經歷的坦誠流露,宏大在於這些經歷與整個越南戰爭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作者在美國的生活雖已遠離戰場,但記憶的雙重性讓他無法完全擺脫過去:在這片新大陸上,他既是美國人,也是越南人;他既是倖存者,也是被歷史背叛的受害者。
書中最令人動容的部分,莫過於作者對記憶與身分的探討。他的記憶既是痛苦的,也是賦予力量的;他的身分既是越南的,也是美國的。他的生命像一張多層拼貼畫,每一層都在訴說著屬於「他」卻又超越「他」的故事。
這種雙重性帶來了無數矛盾:作為一名越南裔美國人,他如何面對越南戰爭的歷史?作為一名流亡者,他如何在新的文化中重新建立自我?而作為一名作家,他如何在述說個人故事的同時,為更廣泛的群體發聲?這些問題貫穿全書,構成了一場不斷向內與向外的靈魂探索。
這本回憶錄不僅僅是作者的個人故事,它還是一面鏡子,讓讀者能夠反思自己的身分與處境。無論我們的背景是什麼,我們都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鳴。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歷史並非冷冰冰的數字或事件,而是由無數個體的故事編織而成。這些故事的存在,使我們對自我與他人、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
對於那些尋求文學與思想雙重震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不容錯過的閱讀體驗。它提醒我們,歷史的真相不僅僅存在於課本中,也存在於個體的記憶裡。而要理解這些記憶,我們或許需要學會,把「我」變成複數,去述說那些關於「我以外的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