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1.29
訪問父親,也及我們共同的時代
文/夏君佩(春山出版主編)
身為一個還蠻常製作人社領域書籍的編輯,時常可以感受到手頭處理的稿子與社會現況微妙的共時性——如果稍稍把時空置換一下,書中的內容幾乎都快可以當每日新聞來看了——並不很久以前的掙扎與苦惱,至今仍是我們的掙扎與苦惱。
看著《訪父記》一書的逐漸生成就有這樣的感覺。傳主瞿海源在女兒瞿筱葳的筆下,起初的形象是個在智識領域與現實生活中不斷摸索的年輕人,貌似嚴肅,但也熱愛新奇事物;他想知道究竟有沒有「個人現代性」這種東西,也覺得人可以突破傳統,不用為門第或文化隔閡所牽制。
在學問上兜轉,足夠努力也掌握機遇,瞿海源到美國念博士,透過資料與推論,他導出了沒有個人的現代性這種東西,個人現代性是社會現代性的「果」而不是「因」,唯有改變制度與社會,才有機會促成個人的現代化。這樣的大轉折,學術上的自我歸零,似乎為傳主之後的種種行動找到了主旋律,即便當時看來不甚明確。
為什麼要做思想的討論,為什麼要在意「公共性」,為什麼要保留獨立的公共空間討論事物,集會結社為什麼很重要,為什麼要為公眾事務而努力……如果覺得眼前的社會並不美好,但比起以往還是有機會愈來愈好,這些就都是值得我們維護且努力的價值。在本書中,描寫了瞿海源一路參與抗議萬年國代、反軍人干政、獨臺會案、廢除刑法一百條,呈現了九〇年代那個風起雲湧的臺灣社會。但我覺得很特別的,是書中敘述瞿海源參與解嚴後第一次改版公民課本,以及參與公共電視建臺,甚至實際出馬參選公視董事長的部分,作為社會學家,瞿海源不只是「理解」社會,他是為了爭取公共性的空間而真正「參與進」社會,明知結果大有可能失敗,但如果這真的有意義,人,不可以怯戰。
也想講一下這本書的寫法。上面提到的內容感覺可能很嚴肅,但本書本質可是散文形式的個人與家族史,作者瞿筱葳有很強的架構調度能力,讓傳主的公眾(學術)與私人生活雙軌前進而不顯突兀。隨著時光一直推進,社會的脈動,長大後作者的行動,以及她對於父親逐漸深入的理解也匯流其中,變成了多重結構,但文字讀來依舊清爽,不會夾纏不清、窒礙處處;連「公」為什麼重要,抑或《臺灣省戒嚴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懲治叛亂條例》如何在解嚴後還有條彎繞小徑通往死刑都梳理得清清楚楚,這真的是作家功力了(編輯當時看到那邊內心是有歡呼一聲的)。如果讀一讀停了下來,要不就是描寫得太有趣被逗樂,也可能是該段文字後勁很強,必須擦個淚(非誇示)或嘆口氣才能繼續看下去。
在這篇介紹文字中,沒有多說傳主的家族歷史與師友互動,是因為對照著社會的變動,這個部分顯得平凡曲折但又很動人,自己看的話感動應該更綿長,一如我們每戶人家裡都會有的故事,總有人衝動,掙脫,也有人落隊,離去……悲歡離合畢竟是免不了的,請各位讀者在看完本書後一定也要好好看看書末的照片輯,啊,那是一位老先生的念念不忘。
看著《訪父記》一書的逐漸生成就有這樣的感覺。傳主瞿海源在女兒瞿筱葳的筆下,起初的形象是個在智識領域與現實生活中不斷摸索的年輕人,貌似嚴肅,但也熱愛新奇事物;他想知道究竟有沒有「個人現代性」這種東西,也覺得人可以突破傳統,不用為門第或文化隔閡所牽制。
在學問上兜轉,足夠努力也掌握機遇,瞿海源到美國念博士,透過資料與推論,他導出了沒有個人的現代性這種東西,個人現代性是社會現代性的「果」而不是「因」,唯有改變制度與社會,才有機會促成個人的現代化。這樣的大轉折,學術上的自我歸零,似乎為傳主之後的種種行動找到了主旋律,即便當時看來不甚明確。
為什麼要做思想的討論,為什麼要在意「公共性」,為什麼要保留獨立的公共空間討論事物,集會結社為什麼很重要,為什麼要為公眾事務而努力……如果覺得眼前的社會並不美好,但比起以往還是有機會愈來愈好,這些就都是值得我們維護且努力的價值。在本書中,描寫了瞿海源一路參與抗議萬年國代、反軍人干政、獨臺會案、廢除刑法一百條,呈現了九〇年代那個風起雲湧的臺灣社會。但我覺得很特別的,是書中敘述瞿海源參與解嚴後第一次改版公民課本,以及參與公共電視建臺,甚至實際出馬參選公視董事長的部分,作為社會學家,瞿海源不只是「理解」社會,他是為了爭取公共性的空間而真正「參與進」社會,明知結果大有可能失敗,但如果這真的有意義,人,不可以怯戰。
也想講一下這本書的寫法。上面提到的內容感覺可能很嚴肅,但本書本質可是散文形式的個人與家族史,作者瞿筱葳有很強的架構調度能力,讓傳主的公眾(學術)與私人生活雙軌前進而不顯突兀。隨著時光一直推進,社會的脈動,長大後作者的行動,以及她對於父親逐漸深入的理解也匯流其中,變成了多重結構,但文字讀來依舊清爽,不會夾纏不清、窒礙處處;連「公」為什麼重要,抑或《臺灣省戒嚴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懲治叛亂條例》如何在解嚴後還有條彎繞小徑通往死刑都梳理得清清楚楚,這真的是作家功力了(編輯當時看到那邊內心是有歡呼一聲的)。如果讀一讀停了下來,要不就是描寫得太有趣被逗樂,也可能是該段文字後勁很強,必須擦個淚(非誇示)或嘆口氣才能繼續看下去。
在這篇介紹文字中,沒有多說傳主的家族歷史與師友互動,是因為對照著社會的變動,這個部分顯得平凡曲折但又很動人,自己看的話感動應該更綿長,一如我們每戶人家裡都會有的故事,總有人衝動,掙脫,也有人落隊,離去……悲歡離合畢竟是免不了的,請各位讀者在看完本書後一定也要好好看看書末的照片輯,啊,那是一位老先生的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