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2.11
直面時代衝撞的少年少女們
文/寂寞出版社編輯 朱玉立
「在我們這個時代,14歲的作家會寫出什麼樣的小說?」
打從一開始收到書稿,就一直忍不住冒出這類疑問。
讀著稿件,進行編輯時,腦內更是不斷湧出好奇與問句──
「什麼樣的新人作品,可以一年再刷45版?」
「到底這個故事帶給人們怎樣的衝擊與理解?」
……
在作者白殷別還是小六學生,坐在媽媽載來送去的車子裡,聽著大人的聊天談話,一個故事的角色與情節漸漸在她腦中聚攏。怎麼也不想錯過腦中每個想法的她,開始把握課間睡前這種零散時間持續寫作,這當然也是因為現代的孩子要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要讀書、補習、學才藝;要追星追劇、玩電動、上社群。
幸好有故事之神加持,有身邊大人力挺(白媽媽不強逼孩子學習,她告訴女兒:「妳不一定只能念書,去餐廳工作,去賣花,也都很好。」),又正值作者自己就在青春期風暴高峰,讓這個故事堅持來到世界上,並且在募資網站一舉以2321%的達成率獲得出版社青睞,把原本在腦中、在網路、在社群流傳的故事送入書店,還在一年內達成45刷的驚人成果。
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作者的話語跟提問打動了世界,她的疑問是:「身為一名青少年,我實在很想知道,為什麼這個世界不能幸福?為什麼只能充滿憂鬱?為什麼我們國家沒有能讓所有珍貴的孩子都能幸福成長的環境呢?」事實上,從2024年一月出版後,本書已成為韓國父母與青少年必讀作品,開啟許多重要且關鍵的對話,而這背後更大的癥結是落在,自殺已連續11年成為韓國青少年第一大死因。
其實這揪心的現象並非韓國獨有,英國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中,青少年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舉國上下也正為此傷透腦筋。台灣的青少年自殺通報與致死數字,更是連年爬升。而當政府開通撥號1925的安心通報24小時服務;並在「15-30歲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推動下,讓年輕人每年可預約3次免費心理諮商,我們看到試圖接住他們的努力,試著張開安全網。
然而,當一個讀者說出:「我本來打算到書店讀我的最後一本書,但是看完《死限來臨前請抓住我》,我重新找到活下去的勇氣。」讓滿頭疑問的我看見了亮點──許多大人們看不懂、看不過眼的作為,很可能正是活下去的一種努力方式。
而《死限來臨前請抓住我》也正是一種努力,是一個置身風暴中的少女以第一人視角寫出「煎熬」,寫出「一個安慰和希望的訊號,送給那些正在思考死亡的人」。
只是簡單一句「妳心裡肯定很煎熬吧」,怎麼會讓人如此悲傷?
也許我想要的並不是「之後也要加油」的話,
而是至少一次也好,能有人認同那些我曾經苦苦捱過的日子?
──《死限來臨前請抓住我》
這時代的少年少女們以其樸素的樣貌直面風暴,或許他們的語言正是開啟世人共同面對「煎熬」課題的嶄新契機。
參考素材:
※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
《15歲的我,曾經想消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RlrgyteYM
《我自殺但我想活下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bzQ8Xzgww
※教育部學生自我傷害防治專區 t.ly/mly9-
打從一開始收到書稿,就一直忍不住冒出這類疑問。
讀著稿件,進行編輯時,腦內更是不斷湧出好奇與問句──
「什麼樣的新人作品,可以一年再刷45版?」
「到底這個故事帶給人們怎樣的衝擊與理解?」
……
在作者白殷別還是小六學生,坐在媽媽載來送去的車子裡,聽著大人的聊天談話,一個故事的角色與情節漸漸在她腦中聚攏。怎麼也不想錯過腦中每個想法的她,開始把握課間睡前這種零散時間持續寫作,這當然也是因為現代的孩子要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要讀書、補習、學才藝;要追星追劇、玩電動、上社群。
幸好有故事之神加持,有身邊大人力挺(白媽媽不強逼孩子學習,她告訴女兒:「妳不一定只能念書,去餐廳工作,去賣花,也都很好。」),又正值作者自己就在青春期風暴高峰,讓這個故事堅持來到世界上,並且在募資網站一舉以2321%的達成率獲得出版社青睞,把原本在腦中、在網路、在社群流傳的故事送入書店,還在一年內達成45刷的驚人成果。
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作者的話語跟提問打動了世界,她的疑問是:「身為一名青少年,我實在很想知道,為什麼這個世界不能幸福?為什麼只能充滿憂鬱?為什麼我們國家沒有能讓所有珍貴的孩子都能幸福成長的環境呢?」事實上,從2024年一月出版後,本書已成為韓國父母與青少年必讀作品,開啟許多重要且關鍵的對話,而這背後更大的癥結是落在,自殺已連續11年成為韓國青少年第一大死因。
其實這揪心的現象並非韓國獨有,英國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中,青少年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舉國上下也正為此傷透腦筋。台灣的青少年自殺通報與致死數字,更是連年爬升。而當政府開通撥號1925的安心通報24小時服務;並在「15-30歲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推動下,讓年輕人每年可預約3次免費心理諮商,我們看到試圖接住他們的努力,試著張開安全網。
然而,當一個讀者說出:「我本來打算到書店讀我的最後一本書,但是看完《死限來臨前請抓住我》,我重新找到活下去的勇氣。」讓滿頭疑問的我看見了亮點──許多大人們看不懂、看不過眼的作為,很可能正是活下去的一種努力方式。
而《死限來臨前請抓住我》也正是一種努力,是一個置身風暴中的少女以第一人視角寫出「煎熬」,寫出「一個安慰和希望的訊號,送給那些正在思考死亡的人」。
只是簡單一句「妳心裡肯定很煎熬吧」,怎麼會讓人如此悲傷?
也許我想要的並不是「之後也要加油」的話,
而是至少一次也好,能有人認同那些我曾經苦苦捱過的日子?
──《死限來臨前請抓住我》
這時代的少年少女們以其樸素的樣貌直面風暴,或許他們的語言正是開啟世人共同面對「煎熬」課題的嶄新契機。
參考素材:
※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
《15歲的我,曾經想消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RlrgyteYM
《我自殺但我想活下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bzQ8Xzgww
※教育部學生自我傷害防治專區 t.ly/ml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