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3.07
羞恥不該屬於受害者
文/貓頭鷹出版編輯部
去年法國的馬拉松性侵震驚了全世界,被丈夫下藥讓51名陌生男子迷姦的吉賽兒女士,曾勇敢發聲:「當你被強暴時,你會感到羞恥,但應該感到羞恥的不是我們,而是他們(加害者)」。
她的發言令人感受其無比的勇氣,同時也點出了一項性暴力的獨有特質:羞恥感。當我們提到「羞恥」時,重點其實不在於一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用什麼目光去看待這件事。
在一個重視貞潔的社會裡,受害者往往感到難以承受的羞恥感。她可能會被他人怪罪或自責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甚至遭到社會群體排斥。這種對於名譽與貞潔的重視,也可能成為受害者追求正義的阻礙。雖然有時候,是出於同情,例如警方認為後續的法院審理對於受害者造成的創傷可能會比什麼都不做還來得嚴重。這種希望讓受害者避免進一步傷害的想法,說明了,為何在一九九九年之前,臺灣的強暴犯只有在受害者願意正式提告並且作證的情況下才會受到法院審判。矛盾的是,這種規定的用意竟是在於保護女性,原因是一般認為對於成年或未成年女性而言,公開承認喪失「貞操」會比遭到強暴本身帶來更大的傷害。
羞恥除了加諸於個人之上,也經常和群體相關連,性侵讓受害者所屬群體,比如家族、族群、國家也落入「羞恥」。因此受害者難以為自己發聲。比如有些韓國人認為承認慰安婦是對民族自尊心的傷害,對此而應該保持沉默。此外,羞恥也讓性暴力成為一種武器,可以用來羞辱對手,這常見於族群衝突中以性侵婦女來抹除對方尊嚴,甚至以「佔領子宮」,也就是刻意讓受性侵婦女懷孕來「改造或消滅」敵對群體的血統(這往往出現在認為血統只由父系傳承的社會裡)。不過,有時也可能反過來,比如蘇聯政府利用婦女被性侵的政治宣傳來激發士氣,鼓勵更多年輕人上戰場為國效力。而二戰後西德的建國神話就是立基於戰爭中「無辜」的德國婦女遭到大批「亞洲蠻族」性侵。
羞恥也和性別密切相關。有些男性受害者可能因為性別角色帶來更強烈的羞恥感,以及一般認為男性是性暴力加害者,而難以承認自己遭到性侵。或是性少數群體,可能被他人以性侵來刻意羞辱或試圖「矯正」他們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
當我們把性暴力的重點放在受害者特質上,比如思想品格、言行舉止、衣著打扮,而非關注加害者時,往往就會輕易把責任歸在受害者身上。尤其在某些強調「因果報應」的社會中,更會去質疑受害者(前世或今生)肯定做錯什麼事情,才會遭遇這種後果。
如吉賽兒所言,羞恥不該屬於受害者,該感到羞恥的是施加傷害的人。當我們明白羞恥讓我們難以尋求正義、模糊了性暴力發生的原因,因而即使造就羞恥的世界已然存在,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去改變它。第一步就是直視這些「羞恥」,它們產生自何種歷史哪些地區,不同文化社會中的人又是怎樣去理解性暴力的。如此才有破除的可能。遭遇強暴而倖存下來,不該是件羞恥之事,相反地,應當肯定其倖存之勇氣。如何將性暴力的各種扭曲特質去魔化,也許該從剝除受害者的羞恥開始。
她的發言令人感受其無比的勇氣,同時也點出了一項性暴力的獨有特質:羞恥感。當我們提到「羞恥」時,重點其實不在於一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用什麼目光去看待這件事。
在一個重視貞潔的社會裡,受害者往往感到難以承受的羞恥感。她可能會被他人怪罪或自責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甚至遭到社會群體排斥。這種對於名譽與貞潔的重視,也可能成為受害者追求正義的阻礙。雖然有時候,是出於同情,例如警方認為後續的法院審理對於受害者造成的創傷可能會比什麼都不做還來得嚴重。這種希望讓受害者避免進一步傷害的想法,說明了,為何在一九九九年之前,臺灣的強暴犯只有在受害者願意正式提告並且作證的情況下才會受到法院審判。矛盾的是,這種規定的用意竟是在於保護女性,原因是一般認為對於成年或未成年女性而言,公開承認喪失「貞操」會比遭到強暴本身帶來更大的傷害。
羞恥除了加諸於個人之上,也經常和群體相關連,性侵讓受害者所屬群體,比如家族、族群、國家也落入「羞恥」。因此受害者難以為自己發聲。比如有些韓國人認為承認慰安婦是對民族自尊心的傷害,對此而應該保持沉默。此外,羞恥也讓性暴力成為一種武器,可以用來羞辱對手,這常見於族群衝突中以性侵婦女來抹除對方尊嚴,甚至以「佔領子宮」,也就是刻意讓受性侵婦女懷孕來「改造或消滅」敵對群體的血統(這往往出現在認為血統只由父系傳承的社會裡)。不過,有時也可能反過來,比如蘇聯政府利用婦女被性侵的政治宣傳來激發士氣,鼓勵更多年輕人上戰場為國效力。而二戰後西德的建國神話就是立基於戰爭中「無辜」的德國婦女遭到大批「亞洲蠻族」性侵。
羞恥也和性別密切相關。有些男性受害者可能因為性別角色帶來更強烈的羞恥感,以及一般認為男性是性暴力加害者,而難以承認自己遭到性侵。或是性少數群體,可能被他人以性侵來刻意羞辱或試圖「矯正」他們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
當我們把性暴力的重點放在受害者特質上,比如思想品格、言行舉止、衣著打扮,而非關注加害者時,往往就會輕易把責任歸在受害者身上。尤其在某些強調「因果報應」的社會中,更會去質疑受害者(前世或今生)肯定做錯什麼事情,才會遭遇這種後果。
如吉賽兒所言,羞恥不該屬於受害者,該感到羞恥的是施加傷害的人。當我們明白羞恥讓我們難以尋求正義、模糊了性暴力發生的原因,因而即使造就羞恥的世界已然存在,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去改變它。第一步就是直視這些「羞恥」,它們產生自何種歷史哪些地區,不同文化社會中的人又是怎樣去理解性暴力的。如此才有破除的可能。遭遇強暴而倖存下來,不該是件羞恥之事,相反地,應當肯定其倖存之勇氣。如何將性暴力的各種扭曲特質去魔化,也許該從剝除受害者的羞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