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3.27
一本引人入勝的各國海洋神話與傳說精選集
文/臺灣商務行銷企劃 Monica
最初我以為這是一個精美圖文版的床邊故事集;或是美得用來蒐藏,最終會淪為塵封高處的藏品。然而錯了,全都錯了。
要是讀者(或是要哄孩子睡覺的家長)選了這本充滿奇幻故事的讀物,以為念著念著便可進入夢鄉,恐怕不能如願。翻開它,猶如探進衣櫃,發掘納尼亞,迎接一個莫名熟悉卻又離奇的世界,恰似真實又處處詭譎的海洋天地,載浮載沉著我們的潛意識甚而集體無意識。或許是深沉的恐懼,或許是歷史的殘跡。無論如何,人們總喜歡寄情於海洋是事實。失戀了要看海;勾勒浪漫氛圍時,海仍是重要意象之一。「海」之於人類,或許如書中寫道,它不僅有藍色,還有褐、黑、白、灰、紫、 粉,以及其他各式各樣不具名的色彩。和我們的靈魂一般,並非三言兩語能道盡。
書中集結全球各地海洋的神話或傳說。分為7大主題,28篇海洋故事。每一篇本體都不長,卻轉折不斷,根本無法預料下一階段的發展。《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第一次讓我認知到,傳說不是妄想症的回音,不是想像力的獨秀。其背後和許多成功的奇幻歷險故事、影視作品一樣,文中飽含文化基底、鮮明的情緒描繪和深刻的意涵主張。
相信嗎?這是一本適合國小五年級以上、青少年、社青,乃至成人探索海洋文化起源的最佳圖書;可以送給每一個喜歡看奇幻冒險作品的朋友,喜歡閱讀各類傳說神話的人,也包含對人類文化意識探究的讀者。
在每一篇精彩的故事之後,「反思」的導引更是令我無比佩服。有些隱喻我在閱讀時確實已經發現,便為此沾沾自喜。然而有些是經過作者的分析,才洞悉到故事正在描述某些時空背景下的延展,簡直就和找到藏寶圖的所在位置一樣閱之興奮。我相信,像是「原來還有這層深意」的趣味,會隨著每個人的成長,接觸面的拓展會有更多的體會。
我因為近期也閱讀了臺灣商務出版的《自由誰說了算?奴隸廢除後的理想與現實》,在印度洋海域世界史、全球史專家鈴木英明對奴隸困境的解析下,對這段歷史略懂一些。但我不能矯情地說感同身受,直到在《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書中《海洋之星》的篇幅裡,看到宛如高明電影剪接的寫作技法,穿插不同人物心境轉變的故事描繪,讀者是逃脫不了,身入其境地跟著感知到當人類直面大自然的暴力,無論身分、地位、膚色、信仰為何,都注定沉沒的驚駭。從傳說就此反過來立體了《自由誰說了算?》的真實!?是很神奇的閱讀體驗。
此外,《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還給我一個不正規的樂趣,就是我總能發現一些類似東方傳說變形的故事。例如某一篇感覺就很像《桃花源記》(故意不說哪一篇)。翻閱它的反思,說到的不僅是人們對時間、時空的異想,對一個國度的解讀,甚至包含對性別意識的理解。拍案叫絕,回味無窮。
當然,我相信大家最熟悉的還是《飛天荷蘭人》的傳說。它在音樂家華格納的譜上響起《漂泊的荷蘭人》,在《海綿寶寶》的卡通化身為綠色幽靈海盜船長,在《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中,以幽冥飛船的形象出現。
這些作品最早的傳說是什麼?讀者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而「漂泊無定」的宿命感為什麼那麼容易成為人們的「靈感」納入創作元素當中。您同樣可以在文章的「反思」裡了然一切。
總之看完《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我想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它被譽為「桌邊書」而不是床邊書。它是一本值得讀者一讀再讀,可以不斷深掘的故事。
要是讀者(或是要哄孩子睡覺的家長)選了這本充滿奇幻故事的讀物,以為念著念著便可進入夢鄉,恐怕不能如願。翻開它,猶如探進衣櫃,發掘納尼亞,迎接一個莫名熟悉卻又離奇的世界,恰似真實又處處詭譎的海洋天地,載浮載沉著我們的潛意識甚而集體無意識。或許是深沉的恐懼,或許是歷史的殘跡。無論如何,人們總喜歡寄情於海洋是事實。失戀了要看海;勾勒浪漫氛圍時,海仍是重要意象之一。「海」之於人類,或許如書中寫道,它不僅有藍色,還有褐、黑、白、灰、紫、 粉,以及其他各式各樣不具名的色彩。和我們的靈魂一般,並非三言兩語能道盡。
書中集結全球各地海洋的神話或傳說。分為7大主題,28篇海洋故事。每一篇本體都不長,卻轉折不斷,根本無法預料下一階段的發展。《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第一次讓我認知到,傳說不是妄想症的回音,不是想像力的獨秀。其背後和許多成功的奇幻歷險故事、影視作品一樣,文中飽含文化基底、鮮明的情緒描繪和深刻的意涵主張。
相信嗎?這是一本適合國小五年級以上、青少年、社青,乃至成人探索海洋文化起源的最佳圖書;可以送給每一個喜歡看奇幻冒險作品的朋友,喜歡閱讀各類傳說神話的人,也包含對人類文化意識探究的讀者。
在每一篇精彩的故事之後,「反思」的導引更是令我無比佩服。有些隱喻我在閱讀時確實已經發現,便為此沾沾自喜。然而有些是經過作者的分析,才洞悉到故事正在描述某些時空背景下的延展,簡直就和找到藏寶圖的所在位置一樣閱之興奮。我相信,像是「原來還有這層深意」的趣味,會隨著每個人的成長,接觸面的拓展會有更多的體會。
我因為近期也閱讀了臺灣商務出版的《自由誰說了算?奴隸廢除後的理想與現實》,在印度洋海域世界史、全球史專家鈴木英明對奴隸困境的解析下,對這段歷史略懂一些。但我不能矯情地說感同身受,直到在《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書中《海洋之星》的篇幅裡,看到宛如高明電影剪接的寫作技法,穿插不同人物心境轉變的故事描繪,讀者是逃脫不了,身入其境地跟著感知到當人類直面大自然的暴力,無論身分、地位、膚色、信仰為何,都注定沉沒的驚駭。從傳說就此反過來立體了《自由誰說了算?》的真實!?是很神奇的閱讀體驗。
此外,《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還給我一個不正規的樂趣,就是我總能發現一些類似東方傳說變形的故事。例如某一篇感覺就很像《桃花源記》(故意不說哪一篇)。翻閱它的反思,說到的不僅是人們對時間、時空的異想,對一個國度的解讀,甚至包含對性別意識的理解。拍案叫絕,回味無窮。
當然,我相信大家最熟悉的還是《飛天荷蘭人》的傳說。它在音樂家華格納的譜上響起《漂泊的荷蘭人》,在《海綿寶寶》的卡通化身為綠色幽靈海盜船長,在《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中,以幽冥飛船的形象出現。
這些作品最早的傳說是什麼?讀者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而「漂泊無定」的宿命感為什麼那麼容易成為人們的「靈感」納入創作元素當中。您同樣可以在文章的「反思」裡了然一切。
總之看完《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我想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它被譽為「桌邊書」而不是床邊書。它是一本值得讀者一讀再讀,可以不斷深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