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4.10

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跟我們都息息相關

文/任性出版副主編 連珮祺
某次和在高中任教將近十年的朋友見面,他告訴我,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帶,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已經算是小事,更多的是不在乎上了什麼課、未來想怎麼發展的學生,他們不曉得要在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裡放什麼,往往都是老師操心、學生不領情。

當時我覺得有些訝異。因為我這位朋友任教的學校,雖不是當地前幾志願,但在我印象中也是不錯的公立高中了,能考到這所學校的孩子應該都是聰明、有想法的吧?而我在編輯《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這本書時,看到了可能的答案。

雖然本書作者是採訪日本的學校教師與相關從業人員,但許多現狀卻與臺灣相符。作者採訪的高中老師提到,現在只有頂尖高中的學生很努力展現自己,參加許多活動、把豐功偉業亮在社群平臺的自我介紹上,但大多數的高中生都陷入了「反正我比不過那些厲害的人,讓我待在現在的位置就好」的狀況。想努力考好大學、為了讀更好學校或科系而重考的學生越來越少,大多數學生都不想太努力,認為未來有一間大學可讀、有一個工作可做,這樣就夠了。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會這麼想?作者有個總結:或許是看到身邊大人在這個社會中拚命掙扎的樣子,他們不曉得自己的未來有沒有爬到更高處的希望,所以選擇把握現在手上能掌握的東西。

當然,要了解為什麼現在的學生成為這個樣子,就必須回溯他們的成長過程。《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便是整理了作者採訪從托兒所乃至國、高中共兩百多位教師,描繪這些受網路、智慧型手機「養育」的孩子模樣。

全書最讓我感到驚悚與難過的,或許就是第一章,托兒所、幼稚園(臺灣幼、托整合,改稱「幼兒園」)的孩子們。

目前這個年紀孩子的父母們,可能都是數位原住民,或至少是接近數位原住民的一代,他們自己習慣了網路與手機,多半也讓孩子從非常小的時候就接觸。不只是看影片、玩遊戲,甚至連搖籃曲都是用手機播放,導致這些小孩習慣了虛擬世界,而對現實世界的活動提不起興趣。

書中提到,老師帶著托兒所的孩子到公園玩,原以為他們會到處奔跑、在遊樂器材跳上跳下,結果這群小朋友一臉茫然,呆站在原地,不知道該做什麼;也有幼稚園讓學童玩著色遊戲,小朋友卻說「我在家就玩過《斯普拉遁》(一款動作射擊遊戲,要將顏料噴灑在城市跟對手身上)」,對著色興致缺缺,但手上沾到顏料時又崩潰大哭。明明應該是最好動、最活潑的年紀,這些孩子卻不想玩、不會玩。

作者提到,導致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打電動可能還有個原因,便是現在的「大人優先社會」。許多成人生活繁忙、壓力太大,當周遭有小孩到處奔跑、尖叫笑鬧(這其實是他們應有的樣貌)時,他們往往忍受不住,而會責怪孩子的爸媽沒教好。而無法承受責怪的家長,最終就會將兒女的活動範圍限縮在家裡,但又必須讓他們有事可做,手機、電玩便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

不過讓我覺得慶幸的是,臺灣當前的育兒環境或許還沒有到這個程度。我身邊有生育的朋友,孩子也大都是學齡前,我時常在臉書、Instagram上看到他們帶孩子到公園玩、體驗海水與豔陽,或走輕鬆的登山步道等;即使在家裡,他們也會跟孩子玩積木、拼拼圖,而不是只塞手機、平板讓他們安靜下來。

即便本書所述受智慧型手機影響的孩子,可能不是我們自己或親朋好友的孩子,但或許他們未來會是我們的部屬、員工、合作對象,或甚至現在已經是了。因此,我們都必須了解這些在虛擬世界長大的孩子。若有機會、或孩子年紀還小,就盡可能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若不行,至少知道他們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樣子,試著找出與他們溝通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責怪「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正如本書推薦人嚴曉翠老師在推薦序裡所說,本書談及的故事聽來就像恐怖片,若不想讓它們成為現實,父母、師長或任何的成年人其實都有責任,我們應該好好探索現實世界,不要被手機所拘禁。因為,下一代就是看著我們這些「前輩」都怎麼做,而慢慢長大的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