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4.28
                            人設,就是弄假成真的點石成金術嗎!?
文/張乃文(二十張出版副主編)
                        
                            
                            近期網路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韓流大明星醜聞纏身,以及台灣Youtuber情侶的分手擂台事件,許多網路名人、政治人物、偶像藝人不約而同地相繼「人設崩壞」,大眾對此除了感到震驚、失望與憤怒,甚至抱著看好戲的心態之外,也訝異於長久以來這些人物的形象竟然可以維持的如此完美,就好像自我包裝是人類天生的本能一樣自然。
仔細想想,在現今的網路時代,不只是需要在螢光幕前建立形象的名人,每個人其實無形之中都需要建立自己的「人設」,無論是求職時的履歷、FB的PO文、IG上的美照,甚至是交友網站上吸引對象的自我介紹,如今已經是沒有「人設」就無法生存下去的時代。
當AI技術逐漸成熟,人們在這樣的世界中不僅可以在真正意義上地「重塑自我」,還可以塑造關於自己的一切,更無法輕易拒絕「人設」加身。那麼,「人設」的歷史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我們又為何需要正視「人設」之於現代人的重要性,難道我們就不得不依賴人設包裝嗎?
在大家都教你人設很重要、人設是自我與外界接觸的第一張名片的同時,只有《人設大歷史》的作者告訴你自我包裝術在歷史上的演變史,讓你明白,人設包裝自古就有,甚至還是你認識的大文人、大藝術家帶起了流行!
作者塔拉.伊莎貝拉.伯頓以文化史、觀念史的角度,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跟隨史上著名的「自我塑造者」們創造自己形象的腳步,探究人類永不停息地需要包裝、展示自己的原因,以及背後的理論和潛在力量。我們將會驚訝地發現,這些人「人設」的手法雖然在思想上與作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卻與今日那些「人設崩壞」的名人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套用書中的說法,他們都很擅長「弄假直到成真」。
例如其中一位,「發明大王」愛迪生。一八七八年的秋天,愛迪生發明了一種「只能亮幾分鐘」的燈泡(他還沒找到解決燈絲過熱的關鍵技術)。然而,當時世界上的發明家們已經開始競相申請使用電的發明專利,以至於當九月記者們前來拜訪他時,他誇口說道:「我已經完成了。且所有人都不會想到解決方法竟然如此簡單。」他即將推出「可永久發光」的燈泡的消息,甚至已造成煤氣股價暴跌。
愛迪生甚至舉辦了一場虛假的展示會。邀請記者到他的實驗室觀看他的燈泡,並讓他們在燈泡熄滅前就迅速帶離現場。媒體也親易地上鉤,撰寫出大量讚美他的報導:「那光芒:清晰、冷冽又美麗。」這項發明「無懈可擊。」
當然根據歷史,最終愛迪生的賭博還是成功了。時間又過了一年多,一八七九年的跨年夜,他舉辦了一場更加盛大的公開展示,且重點是,這次燈泡沒有熄滅(秘訣就是直到當年十月他才發現的碳絲)。他定期持續宣布的各項發明,數量之多,到後來甚至連媒體也感到厭煩。愛迪生利用謊言、真正的技術創新、以及自己與媒體之間的密切關係,成功讓他精心管理了大眾的期待,駕馭了一股無形的力量,那就是他自己的「名氣」。
並不是所有「自我塑造者」都像愛迪生一樣,直到後世史料的揭露才「人設崩壞」。只要是塑造出來的「人設」,就會有一夕之間崩壞的危險。比起愛迪生存在的二十世紀,現今「人設」建立與崩壞的容易程度,可謂是人類史上最高。
本書第四章提到,承繼自美國成功模式的自我塑造,暗示每個人只要「夠努力」,就有機會轉化自己理想中的「人設」為現實。但另一方面,內外言行不一致,不誠實的「人設」,即使是自己理想中想成為的模樣,也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
《人設大歷史》一書警醒著我們,如果「真實」的自我就是我們選擇與創造的那個自我,而「自我創造」就位於人為與真實的交匯點的話,那麼,我們或許已經無法分辨現實的終點與幻想的起點。也因此最終,比起以往歷史上的任何時刻,現在的人類正處於最需要思考以下這個提問的時候:即構成我們身分的織布上,究竟哪些部分可以算是「真實」、而哪些又是我們該捨棄的?
這部分就得回歸到作者的寫作初衷,她認為:如果我們沒有把這個提問放在心上,那便是忘記了最初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得以成為真誠人類的本質所在。而這也正是為何那些名人會相繼發生「人設崩壞」的根本原因。在現在的這個時刻,本書的內容讀來特別具有啟示意義。
                    仔細想想,在現今的網路時代,不只是需要在螢光幕前建立形象的名人,每個人其實無形之中都需要建立自己的「人設」,無論是求職時的履歷、FB的PO文、IG上的美照,甚至是交友網站上吸引對象的自我介紹,如今已經是沒有「人設」就無法生存下去的時代。
當AI技術逐漸成熟,人們在這樣的世界中不僅可以在真正意義上地「重塑自我」,還可以塑造關於自己的一切,更無法輕易拒絕「人設」加身。那麼,「人設」的歷史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我們又為何需要正視「人設」之於現代人的重要性,難道我們就不得不依賴人設包裝嗎?
在大家都教你人設很重要、人設是自我與外界接觸的第一張名片的同時,只有《人設大歷史》的作者告訴你自我包裝術在歷史上的演變史,讓你明白,人設包裝自古就有,甚至還是你認識的大文人、大藝術家帶起了流行!
作者塔拉.伊莎貝拉.伯頓以文化史、觀念史的角度,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跟隨史上著名的「自我塑造者」們創造自己形象的腳步,探究人類永不停息地需要包裝、展示自己的原因,以及背後的理論和潛在力量。我們將會驚訝地發現,這些人「人設」的手法雖然在思想上與作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卻與今日那些「人設崩壞」的名人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套用書中的說法,他們都很擅長「弄假直到成真」。
●愛迪生不只是發明大王,還是自我宣傳高手!?
例如其中一位,「發明大王」愛迪生。一八七八年的秋天,愛迪生發明了一種「只能亮幾分鐘」的燈泡(他還沒找到解決燈絲過熱的關鍵技術)。然而,當時世界上的發明家們已經開始競相申請使用電的發明專利,以至於當九月記者們前來拜訪他時,他誇口說道:「我已經完成了。且所有人都不會想到解決方法竟然如此簡單。」他即將推出「可永久發光」的燈泡的消息,甚至已造成煤氣股價暴跌。
愛迪生甚至舉辦了一場虛假的展示會。邀請記者到他的實驗室觀看他的燈泡,並讓他們在燈泡熄滅前就迅速帶離現場。媒體也親易地上鉤,撰寫出大量讚美他的報導:「那光芒:清晰、冷冽又美麗。」這項發明「無懈可擊。」
當然根據歷史,最終愛迪生的賭博還是成功了。時間又過了一年多,一八七九年的跨年夜,他舉辦了一場更加盛大的公開展示,且重點是,這次燈泡沒有熄滅(秘訣就是直到當年十月他才發現的碳絲)。他定期持續宣布的各項發明,數量之多,到後來甚至連媒體也感到厭煩。愛迪生利用謊言、真正的技術創新、以及自己與媒體之間的密切關係,成功讓他精心管理了大眾的期待,駕馭了一股無形的力量,那就是他自己的「名氣」。
●人設的包裝應該建立在「清楚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的條件上!
並不是所有「自我塑造者」都像愛迪生一樣,直到後世史料的揭露才「人設崩壞」。只要是塑造出來的「人設」,就會有一夕之間崩壞的危險。比起愛迪生存在的二十世紀,現今「人設」建立與崩壞的容易程度,可謂是人類史上最高。
本書第四章提到,承繼自美國成功模式的自我塑造,暗示每個人只要「夠努力」,就有機會轉化自己理想中的「人設」為現實。但另一方面,內外言行不一致,不誠實的「人設」,即使是自己理想中想成為的模樣,也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
《人設大歷史》一書警醒著我們,如果「真實」的自我就是我們選擇與創造的那個自我,而「自我創造」就位於人為與真實的交匯點的話,那麼,我們或許已經無法分辨現實的終點與幻想的起點。也因此最終,比起以往歷史上的任何時刻,現在的人類正處於最需要思考以下這個提問的時候:即構成我們身分的織布上,究竟哪些部分可以算是「真實」、而哪些又是我們該捨棄的?
這部分就得回歸到作者的寫作初衷,她認為:如果我們沒有把這個提問放在心上,那便是忘記了最初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得以成為真誠人類的本質所在。而這也正是為何那些名人會相繼發生「人設崩壞」的根本原因。在現在的這個時刻,本書的內容讀來特別具有啟示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