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5.06

當一個「還可以」的女兒就好了

文/幸福文化-安編
無論程度輕重,亞洲家庭的女兒都多少得過「母親這種病」;當媽媽成為女兒焦慮的起點,身為女兒首先要對抗的,就是「不能討厭媽媽」的念頭。而這本書卻告訴妳:討厭媽媽,才是痊癒的開始。

作者盧恩惠是諮商心理師,專長是輔導難以控制情緒、苦於家庭關係和溝通的人,特別是提供在母女關係中掙扎的女兒們,如何從因母親而受到的創傷中復原。書中她也承認,在自己的心上,也有一道名為媽媽的傷口,透過聆聽諮商者的人生故事,她也一步步的療癒自己。

在書裡出現的每一個案例,似乎都是每個女兒們曾經經歷過的人生情節:怎麼做都不夠好的自己,費盡心思想滿足母親要求的自己,渴望被稱讚被理解的自己,被要求一起對抗爸爸的自己──但大多數的女兒們,下意識的逃避讓自己受傷的問題核心:母親。

盧恩惠在一次演講時,遇到台下有位聽眾提問:「我不懂,為什麼我的心理問題和人際關係的困擾,都是因為我媽?」這位聽眾在接觸到「媽媽」對自己的心理層面產生什麼影響時,都會出現莫名的抗拒感,這就是許多女兒們遭遇的內心難題,覺得自己應該愛媽媽,但也確實因為媽媽的言行而受傷、忍不住對媽媽產生負面的情緒,卻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想、是個壞女兒。

「至少在閱讀這本書的期間,試著當一個能夠盡情討厭媽媽的女兒。」盧恩惠希望,當讀者看到書中各種受傷的女兒,並感同身受地為她們感到心疼時,也可以試著好好心疼自己,試著當一個沒有任何標準規格的、單純的「媽媽的女兒」就好。 在〈現在,是時候原諒了〉這一章當中,提出了在接受諮商療癒內心過程時會經歷的五個階段,在書中出現的女兒案例,大多是第一階段: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問題所在,認為只要自己不存在,就能解決全部的問題。

接著才是第二階段,發現媽媽殘酷的真實面,才能開始試著接受,並非所有的問題都出於自己,「唯有使盡全力地去怨、去恨,才能看清情緒的根源,進而邁向下個階段」,那就是心疼自己、照顧並修復自己。

創傷是真實的,無須和任何人比較;「無論創傷多大或多小,都應該正視自己隱藏在創傷背後的痛苦」,妳可以修復自己的心,可以找到不消耗自我的方式和媽媽相處,不需要對拒絕母親的自己感到厭惡,不必做「好女兒」,做好「自己」就夠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