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5.23
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究竟是什麼人?
文/聯經出版文學線主編 黃榮慶
日本統治、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來臺……這是國家如風中草芥的時代。皇民、灣生、原住民、外省人、臺灣人……這也是個所有人都不知何去何從的時代。
《梅雨》是德國小說大家施益堅,繼前作《野蠻人之神:太平天國》書寫近代東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動盪後,再度將故事場景設定於亞洲──日治時期的臺灣──的長篇歷史小說。作為德國知名小說家又是在臺生活超過十年的臺灣女婿,施益堅秉持歐洲長久以來對於自由反思的人文精神,試著理解並重新描繪一個臺灣人不一定時常意識到,但卻是許多西方人看待臺灣歷史脈絡的一種觀點;一來寫給遙遠的歐洲讀者,提供國際政治議題、半導體和珍珠奶茶之外,另一種連結這座島嶼的途徑,再來也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延伸視角,回顧過往歷史的前世今生。
《梅雨》故事從一九四○年代說起,那是正推動島內皇民化極致的日治時期,而太平洋戰爭一觸即發,全島正處於一種維穩卻又隱隱不安的社會氛圍。故事的主要角色是八歲的小女孩梅子,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金瓜石,仍正為自己流利的日語還有被譽為當地棒球隊明日之星的哥哥感到自豪,尚不知安穩的生活即將傾覆。
沒多久,軍隊便進駐金瓜石,在近郊設立戰俘營,一批又一批的人送往幽深的礦坑底;而停擺的學校,再也庇護不了當地無辜的師生。那個懵懂樂天的女孩,隨著歲月流轉,看盡悲歡冷暖,經歷了日治時期到戰後蕭條,國民政府來台,官民長久衝突升級而成的二二八到後來的白色恐怖、戒嚴、民選總統、政黨輪替,她已是滿頭白髮的老嫗,家族開枝散葉的長者。然而,七十年回望,戰時的負疚和罪惡感仍如影隨形,無法從她記憶中抹去。
往事靜默如金,這次該由誰開口訴說?
時代翻覆人心,施益堅試圖透過一個大時代中歷經四代的家族故事,叩問讀者關於歸屬感與認同。小說並不將歷史簡化為時間線上的一場場事件,而是緩緩地任由個人生命與時代碰撞,那些穿插的記憶片段破碎卻明亮地映照出讀者自身的定位。這不只是梅子的故事,而是一整個島嶼如何被各種政權、語言與制度反覆改寫的故事。讀者不難從書中憶起一段段熟悉卻時常遺忘的生活風景──有些仍是家族隱而不提的傷疤,而有些曾是教材輕輕帶過的空白。
《梅雨》提醒當代的我們,是否願意去聆聽、去回望,進而反思「我們是誰」。在這部小說裡,認同不再是一種標籤,而是一個過程:在語言轉換中找尋聲音,在物是人非中釐清方位,在歷史洪流中保留對真實的感知。施益堅筆下的臺灣,不只是地圖上的島嶼,而是一段段未竟的對話、一聲聲面向時代的叩問。透過一位德國小說家對臺灣歷史的介入與想像,《梅雨》成為一面鏡子,映照我們是否足夠清明地去直面那些曾讓我們噤聲的往事並坦然地回應: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究竟是什麼人。
《梅雨》是德國小說大家施益堅,繼前作《野蠻人之神:太平天國》書寫近代東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動盪後,再度將故事場景設定於亞洲──日治時期的臺灣──的長篇歷史小說。作為德國知名小說家又是在臺生活超過十年的臺灣女婿,施益堅秉持歐洲長久以來對於自由反思的人文精神,試著理解並重新描繪一個臺灣人不一定時常意識到,但卻是許多西方人看待臺灣歷史脈絡的一種觀點;一來寫給遙遠的歐洲讀者,提供國際政治議題、半導體和珍珠奶茶之外,另一種連結這座島嶼的途徑,再來也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延伸視角,回顧過往歷史的前世今生。
《梅雨》故事從一九四○年代說起,那是正推動島內皇民化極致的日治時期,而太平洋戰爭一觸即發,全島正處於一種維穩卻又隱隱不安的社會氛圍。故事的主要角色是八歲的小女孩梅子,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金瓜石,仍正為自己流利的日語還有被譽為當地棒球隊明日之星的哥哥感到自豪,尚不知安穩的生活即將傾覆。
沒多久,軍隊便進駐金瓜石,在近郊設立戰俘營,一批又一批的人送往幽深的礦坑底;而停擺的學校,再也庇護不了當地無辜的師生。那個懵懂樂天的女孩,隨著歲月流轉,看盡悲歡冷暖,經歷了日治時期到戰後蕭條,國民政府來台,官民長久衝突升級而成的二二八到後來的白色恐怖、戒嚴、民選總統、政黨輪替,她已是滿頭白髮的老嫗,家族開枝散葉的長者。然而,七十年回望,戰時的負疚和罪惡感仍如影隨形,無法從她記憶中抹去。
往事靜默如金,這次該由誰開口訴說?
時代翻覆人心,施益堅試圖透過一個大時代中歷經四代的家族故事,叩問讀者關於歸屬感與認同。小說並不將歷史簡化為時間線上的一場場事件,而是緩緩地任由個人生命與時代碰撞,那些穿插的記憶片段破碎卻明亮地映照出讀者自身的定位。這不只是梅子的故事,而是一整個島嶼如何被各種政權、語言與制度反覆改寫的故事。讀者不難從書中憶起一段段熟悉卻時常遺忘的生活風景──有些仍是家族隱而不提的傷疤,而有些曾是教材輕輕帶過的空白。
《梅雨》提醒當代的我們,是否願意去聆聽、去回望,進而反思「我們是誰」。在這部小說裡,認同不再是一種標籤,而是一個過程:在語言轉換中找尋聲音,在物是人非中釐清方位,在歷史洪流中保留對真實的感知。施益堅筆下的臺灣,不只是地圖上的島嶼,而是一段段未竟的對話、一聲聲面向時代的叩問。透過一位德國小說家對臺灣歷史的介入與想像,《梅雨》成為一面鏡子,映照我們是否足夠清明地去直面那些曾讓我們噤聲的往事並坦然地回應: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究竟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