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6.05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文/王彥萍(寶鼎出版副總編)
我生活在從DOS系統進到微軟系統、從黑金剛跨到蘋果手機的年代,跟過電子寵物機的流行卻也一腳陷入開心農場的虛擬世界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鮮好玩的「玩具」出現,覺得活在這個進步速度相當於過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現代,真是一種幸福。
直到FB出現,一開始好喜歡按下交友的邀請,突然間有了數百名的「線上」好友,貼文有人按讚、生病有人關心,卻也越來越莫名在意起為何某人不按讚呢?是怎麼了......內心戲也越冒越多;朋友們難得見面吃飯,每個人卻沉溺在自己手中3*5的世界裡,「視吃」好像比好友敘舊更重要似的;當短影片越來越普及,明明已經只剩1%的體力,卻忍不住刷起影片來,一刷又刷掉了半小時,更可怕的是如果不注意在某類影片或廣告停留久一點,接下來就會一直出現同類型的影片或廣告......;網路新聞不再只限於新聞記者發布,而是每個有帳號的人都有權利發聲,一開始覺得充滿「生命力」但後來覺得不同的網路意見「衝撞」,從像是意外車禍到了蓄意攻擊的地步,我的選擇是不理會,但卻有人理會了,結果就變成了「真正的」社會案件......原本覺得的幸福感一點一點在消失,焦慮、不安與對立感卻越來越多。
以上心情是我作為網路社群使用者的心聲,這種糾結在一起的心情沒想到《失控的憤怒機器》的作者托比亞斯幫我一層一層的拆解與安正。
2004年Facebook的誕生,象徵著我們正式邁入網路社群平台的時代。原本設計用來促進人際連結與知識分享的介面,如今卻被演算法推向極端的情緒操作場。新聞被切割成能引爆點擊的標題,意見被壓縮成非黑即白的標籤,而我們則被訓練成不停反應的「使用者」,在每一次按讚、分享、留言中,一步步失去了真正的思考與對話能力。原本帶著善意誕生的社群媒體,在演算法與商業模式的主導下,悄悄變形為一台名副其實的「憤怒機器」。
作者托比亞斯他從技術發展的細節切入,帶領我們回到那些看似無害的小改動:推播通知、演算法時間軸、推薦機制,這些原本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的設計,卻無意間釋放出劇烈的社會後果。他指出,這些功能促使我們將更多注意力投注在情緒強烈、立場極端的內容上,進一步激化社會對立與言論攻擊。我們的心理機制也一步步被社群媒體劫持—我們對歸屬的渴望、對認同的需求、對不公的憤怒,這些人性中的普遍情感,皆成了演算法操弄的燃料。我們並非單純的受害者,而是成為機器運作的一部分,每一次的點擊與轉發,都在餵養那個日漸膨脹的「憤怒怪獸」。
作為網路社群的一份子與這本書的編輯,我很慶幸作者不是只停留在批判與控訴,而是提供了一條條實際可行的路徑:我們該如何重建網路社群的倫理?設計者應該如何負起責任?作為使用者的我們,又能否重新掌握選擇的主權?他強調,社群媒體的問題不是科技本身,而是我們如何選擇使用它。在這個憤怒被放大、理性被稀釋的時代,這本書更像是一劑解毒劑。
閱讀《失控的憤怒機器》,不是為了讓我們逃離社群媒體,而是教我們如何在其中覺察、反思、行動—學會不被操控、拒絕成為回音室的俘虜,並在資訊洪流中尋回自我與彼此。因為,這是最壞的時代—若我們什麼都不做。也是最好的時代—只要我們選擇參與、選擇改變。
直到FB出現,一開始好喜歡按下交友的邀請,突然間有了數百名的「線上」好友,貼文有人按讚、生病有人關心,卻也越來越莫名在意起為何某人不按讚呢?是怎麼了......內心戲也越冒越多;朋友們難得見面吃飯,每個人卻沉溺在自己手中3*5的世界裡,「視吃」好像比好友敘舊更重要似的;當短影片越來越普及,明明已經只剩1%的體力,卻忍不住刷起影片來,一刷又刷掉了半小時,更可怕的是如果不注意在某類影片或廣告停留久一點,接下來就會一直出現同類型的影片或廣告......;網路新聞不再只限於新聞記者發布,而是每個有帳號的人都有權利發聲,一開始覺得充滿「生命力」但後來覺得不同的網路意見「衝撞」,從像是意外車禍到了蓄意攻擊的地步,我的選擇是不理會,但卻有人理會了,結果就變成了「真正的」社會案件......原本覺得的幸福感一點一點在消失,焦慮、不安與對立感卻越來越多。
以上心情是我作為網路社群使用者的心聲,這種糾結在一起的心情沒想到《失控的憤怒機器》的作者托比亞斯幫我一層一層的拆解與安正。
2004年Facebook的誕生,象徵著我們正式邁入網路社群平台的時代。原本設計用來促進人際連結與知識分享的介面,如今卻被演算法推向極端的情緒操作場。新聞被切割成能引爆點擊的標題,意見被壓縮成非黑即白的標籤,而我們則被訓練成不停反應的「使用者」,在每一次按讚、分享、留言中,一步步失去了真正的思考與對話能力。原本帶著善意誕生的社群媒體,在演算法與商業模式的主導下,悄悄變形為一台名副其實的「憤怒機器」。
作者托比亞斯他從技術發展的細節切入,帶領我們回到那些看似無害的小改動:推播通知、演算法時間軸、推薦機制,這些原本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的設計,卻無意間釋放出劇烈的社會後果。他指出,這些功能促使我們將更多注意力投注在情緒強烈、立場極端的內容上,進一步激化社會對立與言論攻擊。我們的心理機制也一步步被社群媒體劫持—我們對歸屬的渴望、對認同的需求、對不公的憤怒,這些人性中的普遍情感,皆成了演算法操弄的燃料。我們並非單純的受害者,而是成為機器運作的一部分,每一次的點擊與轉發,都在餵養那個日漸膨脹的「憤怒怪獸」。
作為網路社群的一份子與這本書的編輯,我很慶幸作者不是只停留在批判與控訴,而是提供了一條條實際可行的路徑:我們該如何重建網路社群的倫理?設計者應該如何負起責任?作為使用者的我們,又能否重新掌握選擇的主權?他強調,社群媒體的問題不是科技本身,而是我們如何選擇使用它。在這個憤怒被放大、理性被稀釋的時代,這本書更像是一劑解毒劑。
閱讀《失控的憤怒機器》,不是為了讓我們逃離社群媒體,而是教我們如何在其中覺察、反思、行動—學會不被操控、拒絕成為回音室的俘虜,並在資訊洪流中尋回自我與彼此。因為,這是最壞的時代—若我們什麼都不做。也是最好的時代—只要我們選擇參與、選擇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