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08.25
部首的誕生,見證生活點滴
文/任性出版責任編輯 張庭嘉
猶記得小學時參加「查字典比賽」,我帶上一本珍珠白封面的精裝字典。雖然最終沒有獲得名次,但我隱約感受到其他參賽學生羨慕的眼光,彷彿那本厚實潔白、翻閱時發出俐落紙聲的字典,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地位象徵。
這本字典,如今與《辭海》、《國語辭典》擱在我的書櫃上,過著寧靜的退休生活。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國語課,每學期一拿到新課本,我總會立刻翻開它,急切的想知道這一次選了哪些課文、生字是不是都看得懂。有些字看來陌生,又彷彿曾在哪裡見過。在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字典就是最可靠的工具,查找生字時,我會藉機讀讀相鄰幾個字的解釋和造句,像挖寶一樣發現:原來還有這種用法!
我一直覺得漢字很神奇,它與世界上多數語言不同,不是由數個字母排排站的蟲形符號。即使是我們熟悉的注音,也僅誕生百餘年。那麼,在更久遠的古代,沒有標注讀音的工具時,古人究竟怎麼學會好幾萬個字?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當我讀到《部首的誕生》這本書時,它提供了一些線索,幫助我建構對古人生活的猜想。
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背生字、查字典的書。它不急於定義,而是娓娓道出文字的源頭——那些早在字典與課本之前,就已存在於器物、碑刻、甲骨,甚至人體上的痕跡。部首不只是分類漢字的標記,更是一種歷史洪流的印記、被埋沒在時間裡的生活化石。
書中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像「酬」字,其部首為「酉」──酒樽的形狀──是因為古人應酬時就和現在的我們一樣,不忘喝酒;又如「文」與「字」,它們最初的意義和文字無關,隨著古人的生活點滴,才承載起語言和文化的重量。
《部首的誕生》並不要求讀者具備專業的語文背景,它更像是一位擅長說故事、和你分享生活細節的朋友,帶你再次、更深入的認識「文字」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它提醒我們:語言不只是表達的工具,也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橋梁。而部首,就是這座橋的鋼筋。
若你對一個字的來歷感到好奇、曾在查字典時停下來想「為什麼這個字長這樣」,或像我一樣,把字典視為寶物般翻閱,那麼我相信,本書會是一趟值得細品的閱讀旅程。
這本字典,如今與《辭海》、《國語辭典》擱在我的書櫃上,過著寧靜的退休生活。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國語課,每學期一拿到新課本,我總會立刻翻開它,急切的想知道這一次選了哪些課文、生字是不是都看得懂。有些字看來陌生,又彷彿曾在哪裡見過。在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字典就是最可靠的工具,查找生字時,我會藉機讀讀相鄰幾個字的解釋和造句,像挖寶一樣發現:原來還有這種用法!
我一直覺得漢字很神奇,它與世界上多數語言不同,不是由數個字母排排站的蟲形符號。即使是我們熟悉的注音,也僅誕生百餘年。那麼,在更久遠的古代,沒有標注讀音的工具時,古人究竟怎麼學會好幾萬個字?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當我讀到《部首的誕生》這本書時,它提供了一些線索,幫助我建構對古人生活的猜想。
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背生字、查字典的書。它不急於定義,而是娓娓道出文字的源頭——那些早在字典與課本之前,就已存在於器物、碑刻、甲骨,甚至人體上的痕跡。部首不只是分類漢字的標記,更是一種歷史洪流的印記、被埋沒在時間裡的生活化石。
書中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像「酬」字,其部首為「酉」──酒樽的形狀──是因為古人應酬時就和現在的我們一樣,不忘喝酒;又如「文」與「字」,它們最初的意義和文字無關,隨著古人的生活點滴,才承載起語言和文化的重量。
《部首的誕生》並不要求讀者具備專業的語文背景,它更像是一位擅長說故事、和你分享生活細節的朋友,帶你再次、更深入的認識「文字」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它提醒我們:語言不只是表達的工具,也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橋梁。而部首,就是這座橋的鋼筋。
若你對一個字的來歷感到好奇、曾在查字典時停下來想「為什麼這個字長這樣」,或像我一樣,把字典視為寶物般翻閱,那麼我相信,本書會是一趟值得細品的閱讀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