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0.03.15
哈洛德.馬基,為廚房帶來了光!
文/劉辰安(文字工作者)
就像原本以為會在學校教文學的哈洛德.馬基,年少時大概也未曾預料到,一場與朋友的餐聚閒聊,會將他帶到圖書館飲食類的陳列架前,並讓那些書名冷僻奇特(如《家禽科學》或《穀物化學》)、內容看似專業艱深,又充滿匪夷所思段落的書籍,勾起他的興趣,並就此一頭栽進食物與烹調的世界裡。
馬基這趟從書架前開始的「夢遊仙境」帶來了一場大地震。若要提及1984年問世的《食物與廚藝》(大家出版)如何掀起歐美飲食界的變革,或說近年來當紅分子廚藝怎樣顛覆了人類感官的極限,都可追溯到這開啟並預告風起雲湧的號角聲。
馬基其實跟許多小男孩一樣,從小就對物理和化學特別有興趣,電鍍和望遠鏡實驗對他而言毫不陌生。大學從天文學跨越到英國文學再越界到食品科學後,馬基開始動手烹飪,探索各種前人「想當然爾」的趣味知識並與人分享,繼而起心動念將這些內容撰寫成書。理工學院的背景為他帶來許多便利,例如他曾以分光儀(還是跟妻子在史丹佛大學的同事借來的)對加了各種金屬離子的蛋白進行檢測,或以電腦程式模擬煎漢堡肉的過程,發現烤、煎牛排或是漢堡肉的時候,若每過幾秒就翻面,肉比較快熟,受熱也比較均勻。
就這樣,馬基為以往奧妙神奇的「烹調秘訣」解開一個又一個的謎──他的貢獻不在於提供烹飪秘訣,而在於以科學方法重新認識烹飪、創新技巧,由此展現出一種勇於質疑和挑戰的精神,最後還為烹飪開展新的可能性。
不過即便有諸多專家與親友的鼎力相助,馬基仍然低估了食物與烹調這領域的浩瀚:原本以為一年即可完畢的工程,單是寫作就耗掉三年,修改審訂又再三年,最後《食物與廚藝》才拍板定案。這也難怪,畢竟書中牽涉到的知識之龐雜,無論原來的(還是後來台灣的)編輯團隊都戰戰兢兢,即使馬基已伏首書堆蒐集資料多年、從傳統食物的製作到分子顯微照片都要請益各行專家、四處奔走或親自下廚,甚至直闖大廚聖地──廚房。
幸好一切都是值得的。《食物與廚藝》1984年甫出版便一鳴驚人,2004年增修再版,獲得如潮好評,不僅為整個飲食界,也為馬基開展出一個嶄新的人生。他從文學博士搖身一變為科學作家,並在書籍與各地演講的推波助瀾下,成為世界知名的食物化學與烹飪科學權威。
中文版編輯曾好奇詢問馬基,當初寫作時是否有想到,本書會寫到將近900頁、上達四十五萬字。馬基笑道:「當初如果知道會寫得這麼辛苦,或許根本就不會動筆!」(幸好他當時還是單身,一人飽全家飽)
話雖如此,馬基的旺盛好奇心就如同他在《紐約時報》上的專欄「Curious Cook」,豈容停下來。「Curious Cook」不但是在1990年出版的書名,也表明了他的自我定位。一張他在廚房中身著襯衫,神情專注地持著噴槍對著烤禽的照片,精準傳達出他的兩種身份結合:科學家與廚師。大學時接觸過的物理學與英國文學,讓他不僅勤於查驗真相,更在科學的精準語言中,注入了優美如詩的情懷與深邃悠遠的想像。
2008年是馬基名氣的高峰,他因著《食物與廚藝》一書,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圖博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等人一起名列《時代》雜誌的世界百大影響人物。為《時代》雜誌撰文的安東‧布朗(Alton Brown)寫道:
在這之前,烹飪的方法就是遵循傳統、迷信以及教條,而哈洛德‧馬基在理性與好奇心的護衛下啟動了科學的開關,然後突然間,「廚房中」就有了光……56歲的馬基之所以具有影響力,並不是因為他第一個從科學角度來撰寫食物,而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如此處理食物的廚師(而非實驗室技術人員)。我們不需要化學學位才能了解本書內容,它易讀、實際,而且就跟大力膠帶一樣好用。
《食物與廚藝》的成功,讓馬基躋身千萬富翁俱樂部,各地邀約不斷,但馬基依然保持著高度親和。在數次與馬基的書信往返中,他對台灣出版團隊再三致謝,同時清楚嚴謹地回答提出的疑問,和煦的態度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個人網站和書中的自序,我們可以看見他對家人的感念:本書第一版部分插圖是由他過世的妹妹所繪製,他從不忘記妹妹的貢獻;而二版修訂期間,妻子的無條件支持和孩子的共同參與,更是這本「小鉅著」背後的隱性英雄。
*這個為廚房帶來明光的科學家,也在文字中流露出對世界的熱情和人性的溫暖。在他的網站(http://www.curiouscook.com/cook/home.php),不但可以看到他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也可以直接寫信給他喔!
文中哈洛德.馬基照片,由大家出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