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5.11.10

《昆蟲解剖書》的解剖構造

文/何韋毅(行路出版副總編輯)

茱莉亞․羅思曼的「解剖書」(ANATOMY)系列,在美國是非常受歡迎的知識類型圖文書,擅長以大量手繪插圖來詮釋知識系統,早先曾出版過農場(Farm,2011)、自然(Nature,2015)、食物(Food,2016)等主題,而我是在2020年《海洋解剖書》剛出版時注意到這系列的。嚴格說來,作者的筆觸是有點樸拙,甚至稱不上細緻,但卻意外組合出非常活潑、繽紛的版面,有意外的療癒效果。我沒有猶豫太久便決定簽下這本書,從此成為茱莉亞的粉絲,更陸續簽下後來的《動物生態解剖書》,以及最新的這本《昆蟲解剖書》。

《昆蟲解剖書》的架構同樣依循前作,起初先介紹昆蟲的定義、昆蟲的地球大事記、身體構造、生活習性等基礎知識,接著再從不同的種類切入,一方面介紹各種昆蟲的習性、特徵,同時穿插說不上實用但卻有趣的冷知識。

舉例來說,世界上每四隻動物就有一隻是昆蟲,然而,我們現在發現的昆蟲種類裡,很可能只是所有昆蟲的五分之一而已;蛾會透過振動翅膀來保持體溫;大多數種類的蝴蝶壽命通常不到兩個星期;還有寄生蜂或小繭蜂其實是採用殘忍的「奪命寄生術」來讓下一代生存下來,以及昆蟲界的各種「之最」……

作者在構思架構與內容時,會用一種看似有序,實則非常靈活(不按牌理)的方式來詮釋主題,你不會在書裡看到規整、嚴肅的知識架構,那很可能是因為她轉換成讀者的角度來思考、篩選該如何呈現一本兼具趣味與知識的圖文書,所以她會畫出各種昆蟲的觸角、卵、翅膀類型,也把各種蝴蝶與蛾就像珠寶展示一樣畫出來,甚至還有十幾種螳螂的頭部特寫。有趣的是,我在「解剖書」系列出版後,得到的好些讀者回饋,有不少比例是大人。

這本《昆蟲解剖書》還有個非常重要的特色,那便是繪圖方式的改變。與前作相比,就會明顯發現《昆蟲解剖書》的筆觸變得更細緻、更流暢,上色也有更多細節與層次。茱莉亞在書末提到,她在先前的創作裡,會將線條與上色分開,然後用電腦軟體組合;而這次則是一邊畫輪廓,一邊上色,並使用了日本「好賓」(Holbein)的不透明壓克力顏料,讓插圖展現出了更多細節。

「解剖書」系列的版面與內容雖然非常活潑,文字量也不算太多,但專有名詞與臺灣沒有的物種名稱,比例其實高得驚人,尤其後者是最讓譯者與編輯頭痛的部分,因此審訂也成了非常關鍵的環節。這次編輯《昆蟲解剖書》,我有幸邀請到相識許久,畢業於臺大昆蟲研究所的汪澤宏博士擔任譯者,不僅專業,更是在翻譯與審訂上畢其功於一役,也讓中文版追在美國版後方,僅僅晚兩個月上市。

對了,我們還決定為《昆蟲解剖書》製作限量透卡並隨書贈送。這是反覆嘗試許多版型後,最能呈現出插畫手感與細緻的設計,你一定會喜歡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