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0.04.05

Milly在旅行路上發現自己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慢慢的,想去日本旅行的人就會想到Milly,想讀《超完美!日本鐵道旅遊計畫》《Milly的京都私路》(皆為繆思文化)、《北海道,一個人的幸福旅程》(大家)及新鮮當季的《東京的11種使用法》(大家)。旅遊指南百百種,但是MIlly的旅遊指南舒服自在,零負擔,沒有什麼不去會死的景點,也沒有那種可望不可及,天外飛來的傳奇。

她用親切實在的文字再現自己的旅行,與其說是旅行,其實更像生活,一點點逸出軌道的生活。跟著她的文字旅行,一種「我也想去旅行」的念頭從內在緩緩升起,像泡泡一樣越吹越大。

那麼就在泡泡還沒有破滅前,出發去吧。

「對啊,那就是我寫旅行書的目的,讓人想去旅行,因為我的書而出發去旅行,但不是照著我的書去旅行。」Milly像想起一段美好的旅行般,興奮起來,像十歲第一次遇到偶像的女生。

她的旅行書也不是個人寫真集,所以請不要想像Milly的樣子,她是從一歲到一百歲,各種年齡混合的女人,有十歲的簡單天真、二十歲的青春活力,加上四、五十歲的歷練和智慧,慢慢邁向「發現自己」後的快樂、自在與豁達境界。

很多人說旅行改變了人生,對Milly來說,旅行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她建立自信,發現自己;旅行又像一個介面,提供自己與自己深刻對話的機會。

然後她進化成一個愛自己的人,「越來越愛」。

Milly媽媽說過,當年如果她有一點常識,就會把Milly送去看病,因為這小孩除了上下學,幾乎都躲在自己房間裡。媽媽不知道房間裡的Milly有她自己的幻想世界,她擅於繪畫,會製作各式各樣的紙人,然後搬弄他們,自編自導完成一齣戲。

上課的時候,每次碰到老師問問題,Milly總是第一個舉手,不是她愛搶風頭愛表現,而是因為害怕,「與其整節課都在害怕被叫起來說話,乾脆先站起來發言」面對害怕的方法就是面對,Milly很小就慧根俱足。

為了接近偶像,Milly學新聞,如願進入傳播公司,見證二十年來台灣綜藝節目的發展和變化。有一年,她標了一個會,盤想著那筆錢該怎麼用,最後決定去歐洲旅行。她的英文一般般,也沒有一個人長時間旅行的經驗,不怕嗎?當然怕,但就因為害怕,Milly「第一個舉手」,一個人到歐洲四十天,途中發生各式各樣的困難,但都一一解決,人也好好活著回來了。人生中第一次,除了年輕時面試一名很酷的學長之外,她對自己這麼有自信。

後來她又去了好幾次日本。愛的表現有幾種形式,默默的單戀,遠遠關心,或勇敢的表達,Milly對日本不只有愛,她還是個有執行力的人。那年她38歲,在邱永漢學了兩個月日語後,便向公司請了長假到日本600天,理由是為了學日語,其實有大半時間在閱讀日本小說和遊蕩,用她自己的方式展開和日本的戀愛──換一個方式說,和自己的戀愛。

剛從日本回到台灣時卻成了Milly一生中最迷惘的日子,她復職,卻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地方不一樣了,還有一種完成夢想後的失落,有很多糾結的東西需要去梳理,正好PC HOME電子報開站,Milly便在線上開專欄,當旅遊記者。寫旅遊,但旅遊最無法逃避的是碰觸自己,那段時間她寫的東西十分陰暗、濕黏,把多年來累積的,不願晾出來曝曬的情緒一點一點藉由文字釋放,釋放了,身體和靈魂輕盈了,Milly進化成一個了解自己,越來越愛自己的人,「永遠站在自己這一邊」。

然後漸漸有了讀者,讀者越來越多,有的讀者變成了朋友幫她架網站,有的讀者後來成了跟她學日語的學生。用Milly的說法,這叫做「呼喚族人」,世界的某個角落總存在一些與自己心情接近,頻率相同的人,因為聽到呼喚而認出彼此,相互貼近。專欄寫到快一千篇的時候,她呼喚到的族人中出現了出版社主編。

關於旅行,或說關於人生,Milly永遠有說不完的意見與故事。她最想說的是,旅行有各種方式,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喜歡名牌就不必勉強自己去賞花」,心不可貪,找到自己喜歡的形式和節奏,走出自己的路。

Milly當然清楚自己愛什麼,鐵道、美食、書店、大樹、貓以及有個性的咖啡館,她循著標示的方向尋找和前進,然後不管到哪裡,無論順路迷路,晴天雨天,她都拿它們當台北看,「截取一段生活的感覺」,這樣的旅行「即使在鳥不拉屎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喜歡的角落」。

人如果因為旅行而不快樂,沒有遇見自己,發現自己,那一定是因為走上了自己不想走的路。

旅行總是把人帶到異想不到的地方,之外的,這是Milly的故事。

各種年齡的混合體的女人,擁有十歲的天真,二十歲的多情,三十歲的勇敢,四十歲的歷練和成熟, 加上十歲的隨心所欲,Milly。

Milly說了一個出去旅行的理由。

* 文中Milly照片,由大家出版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