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0.05.31

新井一二三的文字踏實感

文/米果(華文作家)
文字可以感覺書寫者的誠意與筆下情境的曼妙,倘若那文字還能流暢訴說迷人的故事,那便是讀者與作者之間最美好的相遇了。新井一二三絕對是這種型態的作家,但中文並非她的母語,她卻能夠用中文將故事說得那麼動人,要不是新井的纖細個性,那必然是書寫者最珍貴的敏銳與好奇,從她的作品裡面,確實有那種讓讀者信任的特質。

新井曾經在《我這一代東京人》(大田)的自序裡面寫到,在她十九歲進入早稻田大學,開始以第二外語學習中文之前,根本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會用中文寫作。為了畢業論文收集資料第一次去香港,有當地月刊向她邀稿,題目是1960年代發生在日本的「全共鬥」學運,新井形容她看到雜誌刊登她所書寫的兩千多字文章時,自己都覺得驚訝。

從此,她去中國留學兩年,在北京西郊住了下來,之後又輾轉客居廣州、仙台,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六年半,接著來到亞熱帶的香港,終究又回到故鄉日本。她曾經是《朝日新聞》記者,又擔任過《亞洲週刊》駐港特派員,同時在《星島日報》《蘋果日報》《明報》發表散文及小說。近年來,新井則分別在台灣與中國的雜誌發表她的文化觀察,透過她的視野與筆觸,談日本,也談台灣與中國,談她個人對住居各地的生命經驗,又往往能延伸讀者好奇的觸角,寫到某些現象的底層意涵,這是新井的強項,她的中文表達早就超越文字藩籬,總是能夠直擊核心。

我自己是從《櫻花寓言》(大田)開始迷上新井的,當時看她寫北角一家上海理髮店,後來我去香港短暫工作,住在北角,也跑去找那樣的理髮店;讀《可愛日本人》(大田)因而延伸我對日本文學作家的許多相知恨晚的緣分,特別是新井在書中介紹的向田邦子;當然也因為自己對日本旅遊的偏執,果真就熟讀《東京迷上車》(大田),循著新井的生活軌跡與書寫脈絡,靠一篇篇飽和散文濃度的生活印記帶路,因此在中央線沿線晃蕩了三天,一般旅遊書只能給導覽,而新井的散文給的是心情,儼然是率性而美好奢侈的旅行模式。之後又讀《我這一代東京人》(大田),自己是同世代出生的人,舅媽又是日本人,書中提及那些讓人想念的昭和種種,儼然就是私記憶的重生。

新書《沒有了鮪魚,沒有了奶油》(大田)是非常有意思的文化財經政治生活觀察本,以日本為軸心,提前預言了台灣即將面臨的難題。談御宅族、破產的小室哲哉、被戲稱為「白痴殿下」的麻生首相;也談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奧運銅牌的媽媽柔道選手谷佳亮;講日本人的幸福、少子化的憂慮、不愛談戀愛的年輕人、失業者投稿新聞的流浪和歌、皇室危機和大阪選舉;甚至談到毒水餃事件,當然還有UNIQLO現象。

台灣有為數不少的哈日族,但透過新井一二三的文字觀察,哈日儼然有了不同的新解與層次,何況閱讀的餘韻和反芻的重量,絕對是非常踏實的啊!

*文中新井一二三照片,由大田提供(攝影師◎HUGO WANG)。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