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8.01.14
尼爾.蓋曼 寫出大美國史詩的英國作家
文/徐慶雯(文字工作者)
我與蓋曼的初次邂逅,是在當時台灣所有歐美漫畫迷的朝聖地「Banana」書店,一本《Black Orchid》打開了我的眼界。但是,他當時已出版的小說數量遠不及漫畫,大概一隻手就數完了,包括:《好預兆》(與另一位英國幽默奇幻大師泰瑞.普萊契合寫)、《無有鄉》(繆思,這還是從他為英國BBC電視臺編劇的影集改編而來的)、《星塵》(繆思,原本是圖文小說),和短篇小說選集《煙與鏡》(繆思)。我開始嘀咕:什麼!沒有三部曲、四部曲、五部曲、六部曲,也沒有長達六本以上的史詩系列!沒想到過了兩年,這位不務正業的小說家竟然交出了小說的滿分成績單:《2018730314111》(繆思)。這本將近六百頁的重量級小說,不僅引起最熱烈的討論、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也一舉將他推上主流文壇。
儘管尼爾.蓋曼已是公認的鬼才作家,被史蒂芬.金封為「故事寶窟」,美國科幻大師威廉.吉布森甚至稱譽他是「美國之寶」(他可是英國人……),但他的才華並沒有讓他一出道就成為眾人矚目的亮眼新星。他早年的寫作之路不盡如意,投稿碰壁多次後決定轉變目標,先從事記者、撰稿等文字工作,第一本書是為英國杜蘭杜蘭樂團撰寫的傳記。投身漫畫編劇之後,才開始順遂,隨後以「睡魔」系列一飛沖天,躋身暢銷作家之列,更為他奠立了類型創作上的重要地位。
但是也幸虧他有這麼多元的寫作歷練。記者與撰稿生涯,讓他擅長精簡俐落的寫作方式;漫畫編劇提供他與圖像思考合作的豐富經驗,錘鍊出他那影像感豐富強烈的文字風格。他利用劇情場景側寫人物的功力也是一等一,如《無有鄉》的開場,平凡普通的理察.馬修卻有一絲扣人心弦的光芒,《美國眾神》裡男主角一登場更是立刻吊起讀者的胃口。
雖然蓋曼成名後一如往常不務正業,甚至勤於耕耘自己的部落格www.neilgaiman.com(不禁令人懷疑,該不會部落格上的文字總量都要超過正式出版作品的字數量),他仍不負眾多讀者厚望,緊接在《美國眾神》後寫出精彩的驚悚童話《第十四道門》(皇冠)、長篇小說《阿南西之子》,又再接再勵推出《易碎物》與《M is for Magic》兩本短篇精選,讓喜愛蓋曼文字魅力的書迷心花怒放。
《美國眾神》引起的廣大迴響之中,想必暗藏著一股壓抑的好奇心:為何在英國土生土長的蓋曼,搬到美國不過六年後,便能寫出這部令美國人大為折服的大美國史詩巨著?關於這點,他大大幽了自己一默:
「目前為止,沒人問過我這個一直讓我害怕的問題,我一直希望這問題永遠也不會有人提出,所以我決定自問──也試著自答。
這個問題是:你怎麼敢?
更完整的說法是:
一個英國人怎麼敢動念、甚至動手寫一本關於美國、美國神話、美國靈魂的書?你怎麼敢動念、甚至動手寫一部展現美國作為國家、作為國族、作為理想的特殊性的作品?
我身為英國人,直覺反應是聳聳肩,保證決不再犯。」(引自〈How Dare You〉,2001年3月發表於蓋曼專屬部落格)
嗯,還好蓋曼沒有真心決不再犯。據說他目前已著手新小說,更在構思《美國眾神》的第二部,而且可能會以古中國文明為主題,真是個令華文讀者歡欣鼓舞的雙重好消息!大家拭目以待吧!(但是,蓋曼,放心,我們不會強求你寫三部曲──只要你繼續寫作下去,愛寫幾部曲,我們都會舉雙手支持!)
*文中尼爾.蓋曼照片,由繆思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