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8.02.04
                            馬格斯‧朱薩克的文字帶我們飛翔
文/郝譽翔(文學作家)
                        
                            以我觀察,朱薩克的小說皆有好看的故事,所以篇幅雖長,仍然可以吸引人閱讀下去。不過,光有好看的故事,還嫌不夠,他更注重微言大義,在故事的背後注入特殊的寓意,以對於人類社會提出批判,而在批判之餘,馬格斯‧朱薩克更不會忘記,要對人性賦予正面且積極的肯定。也因此,他能夠感動許多讀者,甚至帶給人溫暖和信心。譬如《2018870006471》(木馬文化)一書,就是在描寫小人物也能成為「英雄」,而發揮他對於世人關愛的動人故事。而《偷書賊》(木馬文化)也有同樣類似的主題,在描寫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人與人之間如何相互扶持,共度患難的經過。也因此,在讀了他的書後,便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即使這個世界已經遭到人類野心的破壞,而文明也已千瘡百孔、奄奄一息了,但只要書寫的行為持續下去,那麼,就必定有一絲絲的溫暖與信念,會從中破繭而出,安慰殘破的人心。
馬格斯‧朱薩克出生在澳洲雪梨,但他的父母則為奧地利和德國的後裔。身為移民的第二代,朱薩克彷彿有了更為寬闊的視野,也不知是否出於這個特殊的身世背景,他對人事和歷史,別有敏銳的觀察力,而從中可以汲取出源源不絕的故事來。《偷書賊》的故事根源,便在於朱薩克母親所說的一個幼年時的親身經歷:她是德國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住在慕尼黑的近郊,有一天,她在大街上,親眼目睹了一群猶太人正要被押解到附近的集中營,在隊伍之中,有一個筋疲力盡的老人落在後面,快要跟不上其他人的腳步,而站在路旁的小男孩見到了,便趕緊跑回家,拿了一片麵包給這位老人,老人於是感激地跪了下來,親吻少年的腳踝,但這時站在一旁的士兵看見了,卻衝過來,把麵包搶走,還把老人和男孩毒打了一頓……。
對於這個故事,馬格斯‧朱薩克下了一個註腳:「在同樣的一個時刻裡,同時出現了偉大的人性尊貴與殘酷的人類暴力。」而「人性尊貴」與「人類暴力」的對比、並存,也就成為了貫穿《偷書賊》這本小說的核心主題。
朱薩克成功的地方,還在於他擅長選用敘事的角度,以增加故事的趣味。譬如《偷書賊》便是透過「死神」的視角,來述說這一則關於小女孩莉賽爾的故事。死神殘酷又世故,相對於小女孩的天真善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死神如影隨形的相伴之下,就彷彿是一記隨時都有可能敲響的喪鐘,更是讓讀者每一分、每一秒,都揪心於小女孩未來的命運。《偷書賊》成功地藉由「死神」的口吻,描繪出一個人類失敗,而死神大獲全勝的年代,在無情之中,彷彿又揉雜了一絲絲的悲憫;在嚴肅之中,卻又難掩一抹淡淡的嘲諷之意。
總之,朱薩克的小說總是故事豐富,但是寓意卻又簡明、扼要,有批判,也有啟發,即使在最悲傷的時刻,也流露出溫情,無怪乎在市場和評價上,均能夠大獲成功。或許,這個現實世界的苦難太過於複雜,也太過於沉重、逼真了,就像是一場荒唐又無理的惡夢,簡直不知該從何說起才好,所以朱薩克透過童話,或是青少年的目光,反倒才能幫助我們採取一種比較輕盈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真面目吧。正如《偷書賊》中所穿插的《抖字手》童話所說──文字能夠帶我們飛翔,帶我們逃脫,帶我們長出無限自由的生命,正如童話之中的那一片蓬勃的森林,任憑怎麼樣砍伐,都砍不光。
*文中馬格斯.朱薩克照片,木馬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