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
2010.05.10
選擇「績優股」賺取價差和分紅
文/劉國棟(作者、「歐盟研究協會」理事)

「損益平衡點」(Breakeven Point) 所謂績優,當然是指業績很好、利潤也高的企業個股。業績與利潤雖有關聯,但未必成正比。也就是說,有的企業營業額雖然很高,但利潤十分微薄;相對的,有的企業營業額雖然不高,但利潤十分豐厚。其間的差別,有一個很好的指標可用來判定,亦即公司營運的「損益平衡點」。
然而,上市公司從來不公布「損益平衡點」,有些企業甚至抓不準,因為它牽涉到三大因素:1)產品組合的業績比重;2)產品組合的個別利潤率;3)公司整體的固定費用/變動費用之計算。如果能知道「損益平衡點」的業績落在哪裡,那麼,從企業公布的季報與半年報數字中,就能看出一整年的損益端倪。
除了「損益平衡點」的判別基準之外,還有兩個因素會影響公司的損益,股票族也很難知道。一個是公司的業外投資,另一個是外幣匯率的變動。由於電子業的營業額都很高,買賣都以外幣(主要是美元)計價,匯率的變動將影響年度的損益至鉅;而公司的業外投資成功或失敗,當然也與年度的損益結算有關。
既然企業的經營有諸多因素難於判斷,所以對股票族來說,選擇「績優股」的簡單方法,就只好根據下列三點:
1.業績的年度比較。
業績逐年升高者,就是績優股的傾向。業績逐年升高有兩大因素:一是既有事業的不斷加強,另一是新生事業的持續增加。企業CEO的遠見和策略,研發團隊實力的增強,為催生新事業的重要因素。
2.每股營利(EPS, Earnings Per Share)的年度比較。
股價/EPS比在十五倍以下者,都可視之為績優股。投資收益至少高於銀行定存利率。同是績優股,又該如何挑選呢?EPS當中有一部分充當公司保留盈餘,另一部分用來分給股票族,願意多分紅利給股東的企業,當然是優先選擇的對象。
本益比倍數的高低,通常被用來做為判斷股價是否合理的一個指標。倍數太高表示充當分母的利潤過低或充當分子的股價太高。就2009年的台股本益比來看,已突破百倍的歷史新高,2010年的股價因而很可能回檔,股票族最好選擇本益比在20倍以下的績優個股投資為宜。 3.從公司的「法說會」去瞭解企業的營運趨勢。
基本上,產品陣容與客戶基礎不斷擴增,營運方向和內容又迎合市場潮流者,就是成為績優股的指標。
賺取價差和分紅 本書建議的343「三分天下」買股術,是指電子股上中下游股票的三檔布局與資金配置。也就是說,您若用一百萬元閒錢投資在電子股的話,最穩當的資金配置方式就是,以30萬元選購下游的績優股,另外的30萬元選購上游的績優股,這60萬元充當中長期投資,不要頻繁進出,而用40萬元在中游的活躍股當中與「漲停板」捉迷藏,一抓到「漲停板」就走人,增添一點生活上的樂趣,尤其對那些已從工作舞台上退休下來、每天沉溺在股市中的人更是如此。
基本上,343「三分天下」買股術著重兩個觀點。一是風險分散並增加賺錢機會;二是可讓賺錢的金額提高,並增加生活的樂趣。選擇「績優股」靜待「水漲船高」屬於前者;瞄準「活躍股」、抓到「漲停板」則是後者。股票族與「漲停板」捉迷藏,一看到「亮燈漲停」的一剎那,可享受腦內頓時分泌「多巴氨」的快感。
總之,343「三分天下」買股術,具有投資和賭博的兩個特性,符合安心與刺激的人性需求。瞄準「活躍股」、抓到「漲停板」在於尋求賭博的刺激,並可多賺一點錢,屬於可以頻繁進出的股票遊戲,因為7 %的獲利遠高於0.6 %的交易成本;至於選擇「績優股」靜待「水漲船高」,則屬於中長期的股票投資性質,所以不要頻繁進出。理由有三:
1.績優股的股價,通常不會遽跌,而有緩升的趨勢,可以賺取價差;
2.萬一由於盤勢不好股價下跌,還可用年度分紅加以挹注;
3.如果股價緩升又有不錯的分紅,則是價差與分紅雙收的投資,這是股票族獲利最大的可能情況。 總歸一句,股票族選擇「績優股」靜待「水漲船高」是最佳的投資原則。若愛追求股市中的刺激,瞄準「活躍股」、抓到「漲停板」,則可增加生活的樂趣。但請記住,無論選擇「績優股」或瞄準「活躍股」,不能單靠小道消息,而需勤做功課才行。至少,每天去關注一下「漲停板」的個股為哪些?確實有必要。這是股票族該做的最基本功課。
*本文摘自《抓到漲停板》(財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