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蘭是以「享樂」做為終身職志的飲食旅遊生活作家。她堅持相信,真正的「享樂」,不是短暫的炫惑聲色之娛,也不是一味金錢或地位的堆積;而是需得認真的涉獵、深度的累積,需得花些時間花些工夫,方能從心靈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每一種感官,都真真切切長長久久地感到喜悅與歡愉。至今已出版《
極致之味:Yilan的18堂飲食課》《2019920224562》《2019740018389》等多本生活風格書籍。12月,她出版《2019920288892》(推守文化)一書,以其獨特細膩的角度,帶領讀者觀看旅館的設計風貌、鋪陳細節,甚或經營態度,--當然,還有那教人一輩子難以忘懷的人間美食!
■葉怡蘭好書推薦
自然的建築
在這個因高度科技與發達技術的介入,建築得以被大量、同質地不斷快速生產、複製的時代,人類因之彷彿擁有了更舒適便利的生活;卻也在同時間,逐漸與自然與環境與每一地的固有的文化和歷史產生嚴重斷裂和疏離。然後,在這當口,我們究竟有沒有可能,透過人之自覺與反省,重頭拾回,建築與自然與人的聯繫?作者不僅透過他的建築作品奮力尋找其中可能性;繼之,還透過文字,細細闡述其中理念、歷程,以及思考和努力的軌跡。
沒有果實的秋天
本書試圖追索自2006年秋天起,北美蜂群大量消失,危及糧食生產系統的背後原因。一路讀來,著實心痛慨歎、沉思再三。人總以為力能勝天,可以貪婪妄為、操控自然,卻忘了天地自有平衡秩序,一旦失衡,便將自吞苦果。要到何時,才懂得開始正視、找尋,和諧共生共存之道?
直到長出青苔
看似攝影家杉本博司闡述自己各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與心路歷程的隨筆文章,然其中內容卻涵蓋歷史、哲學、自然、人生、建築、工藝、宗教、藝術與美學;可以由衷感受到作者對於東方與日本之美的透徹洞見與共鳴,以及從中衍生的深刻思考與體悟。讀來真覺字字珠璣,直入我心。
陰翳禮讚
雖覺嚴格說起來,此書也就是一本老先生置身巨變的時代中感時嘆世的牢騷文。然而,書中對於東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和申論,仍舊頗發人深省。尤其他在第一章前段提到的,東方和西方在美感上的對照,認為東方人在全盤接收西方現代文明生活的情況下,多少失去了,自我的個性、樣貌與生活方式,以及這其中獨具的「風雅」。剛好和我這些年來於此方面的思考,頗有相似。
法國美食末日危機
雖然不見得完全同意作者的每一觀點,然而,許多篇章中所指陳歷歷的景況:如葡萄酒與乳酪的危機、米其林的爭議、名廚的明星化、餐廳的頂級化、西班牙的崛起……;以及比較正面的,如小餐館潮流的興起、法日間的緊密交流與取經等;我也確實都一一近距離接觸。說來,當時代改變、當人類從傳統走入現代,因生活方式丕變所導致的、原有傳統與自我的流失,必然是不管何地、何人都需面對、思考與突破的困境與課題。身處台灣的我們,尤其更須戒慎警惕。
食滋味
Alice Waters最讓我景仰處,不僅在於她經營了名聞遐邇的餐廳、寫下這許多令人食指大動的食譜;而是,她對於飲食的「態度」:深切了解食之美味與享樂的真諦,同時在人生、在生活中專注體驗、徹底實踐;甚至進一步延伸為對在地飲食文化、物產,以至對世界對環境的關懷,影響無窮深遠。
分子廚藝(首部曲):揭開美食奧祕的科學革命
「要在了解原理的情況下做菜!」「去了解這些讓我們畏懼的物理和化學,是要讓食物的味道更好或更精緻!」──此書從實用角度出發,藉由理性的科學分析,從烹調技術和原理、以至人類味覺與感官的奧祕,深入探究讓料理更美味的可能性;內容分不同主題、章節有條有理呈現,十分易讀。如果你曾以為,所謂分子廚藝,就光只是高來高去的賣弄玄奇,那麼,讀完此書後,你將會有全然不同的理解和體會。
江戶町(上)(下)
圖文並茂呈現東京從數百年前一片荒蕪的窮鄉僻壤、一路蛻變成當時全世界最擁擠繁華、看似混亂卻充滿魅力的城市;中間雖經多次毀滅性大火與災難,卻仍一次次奮勇站起,創造出獨屬於這城市的風貌與個性與文化,繼而昂首走向近代。非常精采!
京味兒
此書最令人心折處,在細數這些大菜小點之身世掌故門道的同時,北京人們的點滴生活樣貌,情致況味,就在字裡行間,款款流露。而尤其令人嘖嘖驚嘆是,皇城子民氣度,數百年來積累出的,飲食上無比精緻考究精神。即使最終王朝漸入窮途,不再能夠縱情豪賒揮霍了,卻仍舊不肯遷就,手邊能得的尋常便宜材料甚至剩料,反是更加精細、千雕百琢地調理了,「把極平常的東西做出不尋常的滋味」;然後,細細咀嚼品賞,陶然樂在此中。北京生活之樂、之美、之獨樹一格,盡現於此。
台灣歷史圖說
作者以穩健持平、精要確實,同時平易近人的形式與筆調娓娓述說台灣這一路以來的歷史。然風格雖沉穩,且內容過去現在多少都有接觸,但讀來仍難以遏抑胸中波瀾……我想,對我們這一代的大部分台灣人而言,始終缺少的,便是如這樣,以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史觀,完整清晰閱讀、正視台灣歷史吧!非常推薦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