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1.01.26
蘇珊.柯林斯「飢餓遊戲」構思自古羅馬競技
文/Liaogon(文字工作者)

2008年9月,平地一聲雷,首部曲《2018740624019》(大塊)出版,驚悚大師史蒂芬.金和《暮光之城》作者史蒂芬妮.梅爾都承認,他們無法停止閱讀。2009年9月,第二部曲《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電影原著小說)》(大塊)出版,12月初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十大小說之一,與《狼廳》等並列,其實也是對首部曲遲到的致意,對整個三部曲提早奉上的獻禮。
2010年5月,蘇珊.柯林斯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這樣的結果,相信她自己也完全沒有預料到。
2010年8月24日,終曲《飢餓遊戲3:自由幻夢【10週年紀念版】》(大塊)美國版上市,各大書店門口,讀者從前一晚就大排長龍,急於第一時間拿到書。美國《今日報》指出:「這是繼『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之後,第一次有一部小說這麼受眾人期待,無數年輕(以及成年)的讀者徹夜排隊等待。」一向低調的作者,午夜選擇在紐約市曼哈頓的「奇妙書屋」(Books of Wonder)露面,陪伴讀者。美聯社的報導說,擠在門口排隊的書迷,包括十五歲的女演員印蒂雅.昆布斯(India Coombs)。她遠迢迢從賓州艾倫城來,只為了見蘇珊一面,親口告訴她,她是飾演「飢餓遊戲」電影女主角的理想人選。
「飢餓遊戲」三部曲可以說是2008年以來最令人驚奇的系列小說。每一部都登上《紐約時報》、美國《今日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等全美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始終維持熱銷,佳評如潮,獲獎無數,猶不足以說明它的震撼力量。
比方說,一個成員包括作家、書評家、出版社編輯和經理人、律師、歷史學家、版權經紀人的讀書會,由於成員太多,分作三個小組。小說家兼書評家列夫.葛羅斯曼(Lev Grossman)說,不久前他們那個小組曾兩度討論「飢餓遊戲」,是「歷來討論最熱烈,激辯最大聲」的聚會。這些飽學之士爭辯的問題包括:凱妮絲是不是女性主義英雄?是不是國家機器的工具?這部作品是一般的羅曼史,抑或顛覆這個文類的小說?列夫說:「每個人都有話要說。」
蘇珊.柯林斯一開始其實是從事電視編劇工作。1991年開始,她就參與許多兒童劇的編寫,也因此,當她工作時候認識了一位童書作家,建議她開始童書寫作。於是,當某天她在思考關於《艾莉絲夢遊仙境》的時候,想著想著,就想出了後來長達五部的「地底紀事」(Underland Chronicles)系列作品。「飢餓遊戲」三部曲則是另一系列長篇,在接受亞馬遜網路書店專訪時,蘇珊表示,雖然不是每個細節一開始都已構思妥當,三部曲漫長的寫作過程始終維持當初的基本架構:從類似古羅馬格鬥競技的飢餓遊戲,到革命,到戰爭,乃至於最後的結局。
書評和讀者反應一再指出,「飢餓遊戲」的吸引力跨越年齡層。美國出版者Scholastic Press說,臉書上的書迷,成年人和青少年各佔一半。書評家Lizzie Skurnick在「時代」雜誌上讚揚作者身手矯捷一如凱妮絲,「短短幾個章節的篇幅,就輕易跨越驚悚、浪漫與奇幻的文類,若無其事地創造了一部威力十足的創新作品」。這套三部曲抗拒歸類,一如凱妮絲,觸動人心,發人深省,但任誰都拿她/它沒轍。凱妮絲在計劃之外,「飢餓遊戲」的結局不在預期之中。
最特別的是,電視實境秀、電視訪談,乃至於電視新聞,是「飢餓遊戲」系列裡的特殊「道具」。小說中的真實世界化為電視節目,而電視節目也成為真實事件的一部份和重要推動力量。革命前,電視系統完全在都城的掌控下。戰爭一旦爆發,反抗軍也利用電視號召各區人民,並與都城互相展開宣傳和心理戰。有些書評指出,作者把電視的未來可能發展推到極致,透露了她對某些現象的嘲諷和嚴厲批判。
當她被問到如果被迫參與飢餓遊戲,最擅長的技能是什麼時,蘇珊答稱:「躲起來。」
「飢餓遊戲」三部曲售出26種語言版權,在38個國家發行。迄2010年11月,光美國版,前二部曲印量已超過兩百九十萬冊,第三部曲初版印量一百六十萬冊,包括稍後加印的四十萬冊。從首部曲問世以來,連續在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上已一百多週。「飢餓遊戲」電影也在籌備中。
「飢餓遊戲」三部曲中文版也於2011年2月出齊。儘管她的影響力已獲權威媒體肯定,但作者現在還是很低調。與家人住在美國康乃迪克州。
*文中蘇珊.柯林斯照片,由大塊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