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1.03.03

陳念萱 打開心門 遇見自己

文/尤彧(文字工作者)
光用「作家」二字來定義陳念萱,實在太過平凡單調,她經常「不務正業」,在各個領域間遊走,竟也總是得心應手。

她翻譯,帶讀者透過小說《河經》去看印度的風土人情、宗教傳說。

她下廚,各式香料在她的魔法巧手下,與新鮮菜蔬結合,搖身變為道道美味,讓受邀的座上嘉賓永遠流連忘返。《我的香料之旅》(賽尚圖文)談的就是旅程中的味覺之美。

她散步,穿上雙好走的鞋,從住所穿越仁愛路走向永康街,咖啡館、巧克力舖、茶館,每個小店鋪都有她駐足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聊不完。《幸福郵戳在台北》(甯文創)書寫了台北生活中的「小確幸」,雖微小,卻切實的幸福。

她精研塔羅,她說,這不是迷信,而是向內自我鑽研的方式,既科學又合邏輯,帶你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地圖。《貓咪塔羅算自己》(橡樹林文化)一書所說的,就是這些關於生命循環的課題。

她也旅行,20多年來,陳念萱走過一百多座城市,處處留有她的足跡與情誼。在那個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靜謐國度「不丹」,她甚至擁有一個大家庭,有一大群喊她姑姑姨媽祖母的孩子。她揮筆將這些故事寫在《不丹,深呼吸》(大塊)、《不丹的旅行者與魔術師》(智庫)、《不丹漫遊》(賽尚圖文)、《不丹閉關人》(甯文創)等書裡,這座佛教國度,早已與她的生命重疊。

前陣子很久沒遇見陳念萱,她從msn捎來訊息:「記得來我的紀錄片開幕式!」她那時成了電影策展人,短短的兩、三個月時間,她促成了第一屆的兩岸紀錄片導演交流影展,讓兩岸三地一部部關於「家園」主題的動人影片,能夠在國人面前呈現。

從陳念萱的眼光看這大千世界,太陽底下永遠都有新鮮事。她可以跟上師對談、可以採訪不丹皇后,也可以跟豆花攤上的老闆阿伯聊個天南地北。她上高級餐廳時可以龜毛得像個奧客,但坐在小攤邊上時,笑容卻又可以那麼深。

她的臉上總有圓滿和喜樂,就算感冒了身體不舒服,我也沒見她皺上眉頭。「我前兩天差點兒在浴室裡休克了!」聽起來這麼嚴重的事情,陳念萱卻能說得一派輕鬆。我知道,她曾有個不算輕鬆的過去,現在的她,卻已能將許多事情都看得雲淡風輕了。回頭再看自己的人生,陳念萱笑得像個孩子:「如果我當時沒有唸華興,應該是個太妹了!」

八歲時,陳念萱的父母離異;十歲時,父親過世,那個女孩的心裡也開始有了一塊空缺。她被送進陽明山上的華興育幼院,一直唸到高中才離開,在學校裡永遠得循規蹈矩,但週末放假一踏出校門,陳念萱隨即進入了母親工作所在的花花世界「西門町」。

母親是美容院的老闆娘,店裡的畫面就像在西門町熱鬧上映的電影般,影星、名媛、甚至酒家女永遠打扮得妖嬌美麗,準備粉墨登場。陳念萱有時也上茶室,有小姐作陪的那種,偶爾也跑紅包場,成人世界裡的燈紅酒綠,她全看在眼裡。

28歲那年,陳念萱頭一次出國,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邊遇見了上師,也開始遇見佛教、遇見自己心裡的那塊空缺。曾經,小女孩的心裡一直不願意承認父親已經過世的事實,兒時的她倚窗盼望,守候著早已不會現身的父親。

30歲那年,陳念萱開始書寫,開始一段自我療癒的歷程。40歲那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書《愛麗絲的童年》,寫下自己的兒時記憶,也才填補了心裡的那塊空缺。頭一次,她告訴那個童年的自己:別等了,爸爸走了,他是永遠都不會再回來了。

接觸佛教,讓陳念萱懂得一件事:「宗教,不是要你崇拜、膜拜,而是要教你把心打開。」

她在《貓咪塔羅算自己》一書中提到:「人的一生沒有白發生的事情,回回樁樁都有某種道理,收不收得到這份宇宙贈送的大禮,是生生世世累積的福氣。好與壞,都是警惕,因為,福禍相倚。」

而人生,也就像是她廚房裡的那罐香料一樣,各式各樣的香氣堆疊在一起,色彩豐富,五味雜陳,總是要親自嘗過了、經歷過了,才會知道箇中滋味。

*文中陳念萱照片,李俊賢攝,由華品文創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