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1.04.24
從醫師罹癌親人故事學習照護知識
文/編輯部

吳佳璇醫師繼上一本記錄母親初步確診和治療的《2014170085987》(夏日),新書《2014170092138》(夏日)同樣以日誌體呈現,續寫母親二度復發後的治療過程,依著躋身癌症過來人、確定復發、水來土掩的緩和治療、後援部隊大考驗、轉移、最後一搏、急轉直下、終章……等重大病情轉折處分為八大章節,處處可感受到作者在身為罹癌家屬的切身焦慮中,試圖撐起精神科醫師應有的專業應對。
像書中有一篇章就講到:當預期病人插管將超過兩星期時,醫師會依學理勸病人及家屬改做氣切(從脖子正中央伸出一條粗管子),但家屬總基於各種考量不買帳。為了讓母親同意做氣切,吳佳璇醫師於是以客觀及專業的角度,將小白板立在媽媽眼前,邊說邊用麥克筆寫下氣切有哪些好處:「二十四小時都能和妳在一起」「兩手不用被約束」……等等,媽媽盯著她強調的關鍵字好一會兒,才終於點頭答應。之後勇闖敗血症生死大關,神智才稍稍清明,媽媽便要送紅包向幫她做氣切的醫師致謝。吳佳璇奮力記錄下這一切過程,看似雲淡風輕的字裡行間,無一不讓閱讀者揪緊心弦、感同身受。

台灣現在平均每六分半鐘就有一人得到癌症,死亡人口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如此高發生率、高死亡率堪稱笑傲全世界。要剋癌致勝,首重知癌防癌,透過醫師們陪伴罹癌親友的親身經驗分享,相信讀者閱後必能對癌症照護及防護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
*文中圖片由夏日出版提供,主圖出自《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配圖則出自《戰鬥終了已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