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8.03.31

《我不是一本型錄》展現許舜英式的風格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如果我的生命有一個基調,或是主題,那個主題會是「差異」。我常感到我跟別人的差異,而且是非常尖銳的差異,好像讓我看到自己存在的狀態。


這段話是許舜英在接受郝明義訪談時說的,收在《他們說:有關書與人生的一些訪談》一書。郝明義認為「出版工作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遇見一些很特別的人」,意識形態執行創意總監許舜英顯然是其中之一,而且恐怕是其中最天高地遠的一個──她「尖銳的差異」確實與大眾拉出一種距離感,但她出手的廣告,則像一首寫在匕首上的唯物哲學詩刺向庸俗社會。

訪談以「I am the Ghost」為題,這是借用許舜英2006年在坎城廣告創意workshop所做的簡報標題,而郝明義之所以邀約許舜英,起因在他讀了《ppaper》雜誌上一個許舜英與包益民對談專欄,以及許舜英文集《大量流出》,1999年出版,用膠膜包覆的魚骨頭封面,懾服於許舜英文字魅力(所謂的「許舜英文體」)的人,無不以典藏稀有珍品的心態購買之。

那是許舜英至今唯一的一本文集。兩年前「包氏國際」負責人包益民創辦了一本以美術設計人為目標對象的平價雜誌《ppaper》,邀請許舜英開專欄,她極不想回到當年為《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寫專欄的那種焦慮狀態,「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交稿」,便提議以對談形式進行,題目由她擬定,對談的人是包益民。「在這個社會裡有一種痛苦,就是能用這樣的語言和我們對話的人實在太少了……」,在一次對談中許舜英淡淡的說,而包益民與許舜英,用通俗的說法就是「棋逢高手」,看似淺淺的生活物件使用、時尚經驗、設計概念交換(或者過招),底層卻是深不可測的「品味養成學」「知識底」「國際觀」和某種渾然天成的美學天賦,「不要問我怎麼會知道,因為我是許舜英」,許舜英曾經這樣解釋許舜英。

而在「用同樣語言對話」的基礎上,如果要追問包益民和她有什麼不同,許舜英略為思索後回答:「我比他多愁善感吧,他是一個開心的人,很美式的。」

《Ppaper》在雜誌衰退潮中創下每月八萬冊的銷售奇蹟,「包益民×許舜英的對談集」成了人氣專欄,迴響熱烈,一年半後,兩位廣告專業人士對談過的有「明星西點麵包」「飛機上應該讀什麼雜誌」「熟食」「配件」「時尚產業最新現象」「零食的慰藉」「男人女人包包大對決」……十三個題目,出版社經過許久的等待,終於可以「結集出書」,這一次許舜英把編排和裝禎的權利交給出版社,最後出版社以兩個概念呈現,25開本的《我不是一本型錄I AM NOT A CATALOGUE》(漫遊者),以及雜誌開本的圖鑑《我不是一本型錄(MOOK版全解剖別冊)》(漫遊者),並提出十三個「非買不可」的理由:其中兩大是「如果你認識許舜英,這本書很可能會讓你對她改觀」「因為再多的型錄,也不會給我們有品質的生活」。

有太多人想要模仿許舜英,成為許舜英,她代表一種奠基於厚實的哲學與思想上的時尚、品味、專業女性,她的人生財富不只是物質的,還有心智,但這樣的想像,對,也不對,至少她從來沒有想要成為某種導師,也婉拒了「學學文創」的開課邀請。「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對了,所以不要用『文化菁英』形容我,我不是。」許舜英說,又點了一根菸。

經營廣告公司從來不是浪漫的事,許舜英從偏執的文藝青年,嗜讀夏宇的詩、王文興和村上春樹的小說,耽溺於傅柯、羅蘭巴特、布希亞,自我改造成為一個知道面對現實,如何做生意,如何在永恆的高壓之下前行,並在現實與生意中不斷修練生活美學,研究產業與經濟趨勢的廣告專業人,「把《經濟學人》當時尚雜誌;把《Vogue Paris》當行銷報告,但越來越愛村上春樹的小說」,她逐漸上升到一個層次,終於發現自己成了一個與大眾社會格格不入的人,而且越來越焦慮,「台灣的環境無法滿足我的taste」。

很多人讀《2019600022518》的心情是動盪的,一方面驚服於許舜英閱讀的全球化和獨特的生活品味,也發現她有「親民」的一面,如愛用萬金油、愛吃零食;一些生活的小幽默,如把精油滴進馬桶裡;一方面則不安,或氣憤於她對台灣的種種說法──可怕的小碎花拼布蕾絲邊面紙盒、快要變成垃圾筒的年輕人、生活在醜陋裡而不自知、不知道要帶外國人到哪裡參觀、沒有幾個人讀「紐約客」、大家只會看電視、退縮內向沒有國際觀……。

「我想我並沒有什麼批判不批判,別人要怎樣看我也沒辦法。」她繼續抽菸,因為,她就是許舜英。

*文中許舜英照片,由作者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