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1.06.13
塑化劑風波延燒 消費者看書學自保
文/編輯部
其實塑化劑不只是單一事件,在我們的生活四周,到處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有毒物質。根據美國一項研究,即使是在娘胎裡的胎兒,臍帶血也能驗出232種化學物質,從呼吸的空氣,到吃的食物、用的物品,全都有化學物質入侵,現代人想要打造無毒家園,幾乎是不可能。因此,小編認為想要少吃點毒素進肚子,或許可以看書學自保,目前坊間書市上就有許多教導讀者如何「吃的安心」的食品營養安全類書籍,值得讀者多加瞭解,以確保家人健康。
像是《2024110518734》(易博士)一書即明白告訴讀者,為了增加賣相、延長保存、使食物更可口,飲食中經常加料了許多工業用途的化學物質,使消費者將被刻意使用的添加物和殘留物一起享用下肚。例如:過氧化氫是染髮、紡織品、紙張所使用的漂白劑,也添加在豆干、麵條、魚丸內漂白之用;亞硝酸鹽是工業上的金屬處理劑及電鍍緩蝕劑,卻被用來做香腸、臘肉的保色劑。這些有害無益的物質無聲無息侵蝕著人體健康,消費者卻渾然不察。相信看了這本書,讀者也會和小編一樣,對這些食品添加物有進一步的認識,因為自己的健康得靠自己把關,唯有正確瞭解、聰明選購,才是自保的不二法門。
此外,在《2014630025683》(世潮)一書中同樣揭露了許多就連食品商自己都不吃的產品──廢棄的碎肉,用30種添加物調配之後,竟變身為超市熱銷的肉丸;有咖啡伴侶之稱的奶油球,竟然只是水、沙拉油及添加物製成的「東西」;豬骨高湯是由一種神祕「白色粉末」製造而成……從大人到小孩都愛的飲料、甜食、速食品到各式調味料,我們每天不知吃進多少含有添加物的食品,真的很可怕,消費者不要再繼續當食品製造商的白老鼠了。
這樣看來,我們每天都與「毒」為伍而不自知,塑化劑新聞其實只是冰山一角。飲食評論家謝忠道在《2015380073597》(時報文化)就說:「吃得安全,需要開放的媒體,積極自保的消費者!」所以想要避免食入過多的人工調味添加物,除了媒體的監督外,小編認為消費者多看書,學「吃的安心又健康」的自保法則,才是最根本之道。
*更多相關書籍,詳見「是食物,還是毒?」書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