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1.06.13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希望:我的結局我決定!
文/嘉世強(時報文化文學線主編)

當年的閱讀經驗很強烈,死亡、面具、狗犬和書架,書架三層的書名排列,竟疊成了遺書的密碼。是啊,生活裡有這麼多細節,散發著求救的訊號,我們怎麼就看不見?
有次從淹沒過眼的書訊裡,看到《巴別塔之犬》作者的新書,禮貌性地問過代理,版權確實是開放的,審閱完書稿,立刻就簽下書來出版。
作者卡洛琳帕克斯特的文筆有種磁力。敘事如教堂吟唱詩歌,神祕沈靜而不狂躁,卻時有哀鳴,時有和樂。即使是援引神話、聖經、傳說、樂曲,也不感覺堆砌,而只是安靜而溫柔地塗敷,在荒原裡施以沃土,讀者就甘願守在沃土上生根。
這本新書被譽為作者寫作至今最引人共鳴的作品。我看過書我知道,因為書中的主角奧塔薇亞佛斯特,就是一位作家,暢銷作家。就像演出傳奇女星的女演員那樣深諳台上台下的華麗與蒼涼。作家最知作家。
試想作者寫作一名暢銷作家。不是文學教授、新聞記者、讀者或朗讀者。《巴別塔之犬》的主角是經歷妻子自殺,卻苦尋原因的心理醫生。本書的作家母親則是寫遍暢銷小說,跨越題材題例時空,寫遍各類人物,卻不瞭解自己兒子。
書中作家母親的兒子離家八年,犯下殺人罪;身為母親,她渴望寬恕。最好的方式是找到離散的兒子。
重逢路遙。作家母親奧塔薇亞知道。如果你看過提姆波頓「大智若魚」(Big Fish),同樣地,奧塔薇亞在尋子路途中遇見逐一登場的人物,都跟她過去所書中角色若合符節。本書各章節結構一致,先以奧塔薇亞舊作結局開場,緊接著是她對舊作結局的更新版本,然後是小說本身尋子故事的持續發展。
所有書中有書。就像卡爾維諾名作《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隨著夜晚的進展,主角知道自己的旅程又再向前一步。書中書的世界,作家不斷更改結局,期望人生改變。
人生有沒有蝴蝶效應?改變一本書的結局就會改變人生嗎?身為作家的奧塔薇亞如此相信。我就是在這個角色的重重努力下,被感動了;我相信所有嗜讀如命的讀者,都相信造夢做夢都是意志,都有可能成真。都曾經幻想自己是書中人而深信不疑,相信如果自己是夢中人,「我的結局我決定」。
作者卡洛琳帕克斯特在新書《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裡,大玩各種題材類型的書寫,大過作家的癮。讀者將訝異作者的文筆能力驚人,可以想到這樣有趣的方式,在一本書裡嘗試家庭劇、科幻劇、短篇故事、哲學甚至是偵探小說的書寫。因為作家奧塔薇亞一直努力改寫過去作品的結局。
讀者為什麼能忍受這種強制甚至任性的文體插入?因為作家卡洛琳帕克斯特的文筆輕柔,如舟子逐波。作家母親在「過去」作品裡遍尋改變與寬恕,情節令人感動。當期待的「未來」來臨前,本書就是這段奇異旅程的接觸和交集。
接觸產生了溝通的可能性。如果讀者看到以上故事,覺得改寫小說結局怎麼可能改變人生結局,那就是溝通無效。不過,之前說過,奧塔薇亞過去小說的人物都在這趟尋子旅程中神祕的登場,像電影「大智若魚」那樣。所以可要小心踏入本書的世界,如果你敏於細節的觀察,如果你相信「敘事」的力量。
尤其是《巴別塔之犬》作者的敘事力量。原文書名《The Nobodies Album》是書中兒子米洛成為搖滾歌手,所發行的專輯名稱,《無名專輯》。為什麼書名這麼奇怪?我回想,當初如果不是朋友和讀者推薦,我根本不會去看《巴別塔之犬》。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就算無法重來,我一點都不會後悔。取了這樣的書名,選了這樣一本書。而且最引人共鳴的事,人生竟然能如你我夢想,以朝向開闊的閱讀情緒重來,我在這本書清楚的體驗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