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1.09.12
病人給我成就菩薩道的機會
文/林貞岑(康健雜誌記者)

50多歲瘦高的王先生走進診間後,一直緊捏著小張紙條愁眉不展。
「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很大,情緒不好?」中醫師楊世敏邊把脈邊說。看來很沉悶的王先生低頭不語。楊世敏繼續和他閑聊,十多分鐘後王先生突然說:「我心理壓力很大。」
原來他最近做身體檢查疑似有惡性腫瘤,西醫要他繼續觀察,但他擔心到失眠、睡不好。
「先放寬心,這段觀察期間,你要積極做件事,就是要控制情緒,有些事情是一定要有出口的,」楊世敏拍拍王先生的手說,「你啊,工作壓力大,加上身體的問題,又愛操煩,已經超負荷了喔!」王先生被說中心事,緊繃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午後兩點,初夏的南台灣艷陽高漲到令人睜不開眼,走進屏東小鎮上這棟綠意盎然的明中醫診所,立刻感覺涼爽。
大廳滿滿坐著患者,但都很安靜,搭配中式窗櫺的大片落地玻璃窗外,看得見小花園裡白色雞蛋花搖曳。二樓診間擺著一大塊未經雕琢的原木桌,陽光和飄動的綠葉穿透長方格小窗,投射在牆壁上如同流動風景畫。
這個充滿光影的中醫診所,好比令人放鬆的綠居家,沒有烏煙瘴氣的人聲鼎沸,看病像是「回家」和醫生搏感情、話家常。
黝黑結實,性格開朗,有著敦厚笑容的楊世敏,是高屏地區有名的中醫師,看診的病人在前一天就要排隊掛號,「若非療效驚人,誰願意等候這麼多時間!」和楊世敏亦師亦友的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助理教授何宗融這麼說。
楊世敏從早上八點開始看診,常要看到下午三、四點才能結束,他看病詳盡周延,每個病人至少要花上二十分鐘,必要時還加做中醫傳統正骨術,不另外收費。
中醫傳統正骨術是利用徒手法來調整錯位或緊繃的骨骼、筋肉,病患不會感覺疼痛,好處是可以緩解胸悶、偏頭痛等因骨骼排列不正引發的症狀,「可以少吃點藥!」楊世敏雙手捧握著病人的下巴和頭頂,俐落地輕輕往上一提,「喀」一聲就「喬」好了。
不只看診治病,他還把臨床的治療經驗結合所學的中醫理論,歸納演繹出具體可行的養生方法。
吞忍、好強的人易生病
「中醫最厲害的不是把脈、不是針灸,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思考,一種有利人體自我療癒的思考與實踐方法。」他在新書《補錯了,更傷身》中提到。一位帶著小孩來看診的年輕媽媽說:「楊醫師會很清楚分析給你聽,為什麼會得到這種病。」原來她生病吃藥一直吃不好,問題是出在錯誤的生活和飲食方式。
一位34歲的女性主管,長年茹素,從沒談過戀愛也沒有家族史,卻被診斷出得了乳癌。
楊世敏認為她的個性太過認真,總是要討好所有人,長期吞忍、硬撐、壓力大,導致身體出了問題,「忍、撐、恨是導致婦女罹癌的三部曲,」他說。
身為中醫,楊世敏不只鑽研中醫古籍,對於各種新的學說也抱持開放接納態度。
他覺得中醫應該與時俱進,要去深入了解最新的資訊,並和臨床觀察做驗證,才能給人最正確的健康觀念。
「我很常引用氣象局的資料,」楊世敏發現,心陽氣不足的人很容易受到氣壓影響,譬如氣壓低快下雨前,他們血液中的含氧量低,常會感覺胸口悶悶的。
十多年來,楊世敏擔任屏東社區大學講師,開班教授中醫及氣功,也常到各地演講,踢破各種錯誤的養生迷思,包括告誡民眾別拚命吃冰、特效藥和補品,不要過勞不休息,精采演說令人印象深刻,他也著書教導民眾如何正確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不少開業中醫師因此前來跟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