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1.09.26

「識食」──飲食的意識形態

文/朱慧芳(《識食》作者)
有記憶以來一直到結婚有了小孩之前,採購食材從來就不是我的事情。跟大部分的都市人一樣,我也是一路被餵大的,小時候給媽媽餵、長大後給餐廳餵,飲食的事不必想太多。

有了小孩之後,世界產生了天旋地轉的變化,以前不必想太多的事,現在天天都要想,而且一天要想好幾次。比旁人幸運的是,當時我們剛開始經營有機店,誤打誤撞開了一家全台灣最具規模的有機超市,所以有多方管道的好食材來源。如果說,我是跟著我的孩子一起認識食物,並不為過,差別只在於,這一次我是有意識的知道飲食是怎麼回事,也開始有意識的吃東西。

說來很慚愧,讓我開始注意台灣好食材的是幾位外國朋友。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人高馬大的Wooly說,台灣豬做出來的火腿和豬腳比德國的好吃。Wooly是從德國來的肉品加工專家,德國豬腳和香腸名聞全球,他卻說出背叛國家的話,不會吧!原來台灣因為牧場規模小,豬隻受到的照顧比較細微,所以肉質比較好,比較不會殘留異味。

經常來超市消費的奧地利籍朋友顧孚佑說,他是因為台灣好吃的水果,所以在台灣一住就是三十年,捨不得離開。在他的新竹住家後院種滿一大片香蕉和鳳梨,我經常吃到他送的在叢紅香蕉。

那時候我們的餐廳走歐式路線,請得是土耳其籍的帥哥主廚穆拉特。穆拉特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逛自家的有機超市,看看有哪些新鮮貨。他說他的家鄉土耳其有非常豐富的四季水陸食材,市場上的新鮮食材,就是廚師最大的靠山。廚師的工作是突顯食材的優點,只有不新鮮、不夠好的食材,才需要大費周章的掩飾。想當好廚師必須優先認識食材,那我這個有機店老板娘,而且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對在地的食物,或者說貨架上的食物又了解多少呢。

我開始有意識的研究每天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起初,我跟著有機農夫參觀農場,看過一個又一個農場,不論是山上的、海邊的、近郊的、偏遠的,每個農場都有說不完的知識和故事。早期從事有機生產的農友,必須自己摸索,所以幾乎都是跌跌撞撞的充滿挫折。生產者的故事多是由豐厚卻不太甜美的生命經驗累積,聽過一個又一個淚水汗水交織的生產史,讓我有股想要大聲說的衝動。

於是,我創造了一份有機超市的月刊,挑選不同的農友和產品介紹,每期大約八千字的刊物,全部都由我自己編寫,一寫就是十年,直到有機超市轉手交由他人經營之前才停刊。回想起來,那份刊物應該是我跟讀者接觸的初體驗吧,原來早在多年前,我已經在跟讀者分享我的食材知識。現在有許多人封我為食材達人,那時候可沒聽說過這個稱呼,只有讀者跟我說,月刊很好看,除了讓他們了解食物之外,也認識生產的人和過程。

識就是建立意識的開始,我的文字和我的書想要傳達的只是一個起步,一個幫助讀者喚醒食物意識的前奏曲。接下來的戲要怎麼演,歌要如何唱下去,看過《識食》這本書之後,相信您也會建立起屬於個人的飲食意識型態,然後,一首飲食之歌就會繼續傳唱下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