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1.11.04
劉黎兒變了──跨界書寫,作家站出反核立場
文/李美綾(先覺出版社主編)
造成這個改變的,當然就是3月11日在日本福島發生的地震、海嘯和核災。
311當天下午,福島發生地震和海嘯,不到一小時,福島核一廠就發生「全部電源喪失」,隔天起,三個原子爐接連發生爆炸,開始偵測到輻射物質外洩──「核災」發生了!劉黎兒當時人在東京,注意著核電廠的災情演變。當距離福島250公里的東京也開始偵測到輻射塵,她與家人擔心一旦狀況惡化,想逃也逃不掉,便於16日疏散到大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驚覺,原來在承平時期,會因為核災而經歷生離死別般的恐怖。
災情的確持續擴大,離福島20、30公里的地方就不用說了,連355公里以外的靜岡縣都測出高濃度的輻射汙染;日本政府已經承認,福島核一廠放出了相當於168.5顆廣島原子彈份量的輻射物質。但面對如此災情,政府只疏散了15萬人,卻讓其餘的一百多萬人繼續住在高輻射汙染地區。身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面對核災只能做到這樣,真的令人震驚。
劉黎兒自台大畢業後即進入時報工作,1982年赴日定居,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每當日本發生重大新聞,她都為報社撰寫越洋報導。她最早的著作是1999年的《超越地震》(回頭看來,地震真的不是遙遠而罕見的事,而是地震大國日本、台灣共同的宿命!)後來則出版了多本有關男女兩性、情色的日本文化觀察著作,例如《東京.風情.男女》《黎兒流》《2018551368140》(時報文化)《2014941059490》(時報文化)等,引起廣大共鳴,她也採訪過許多日本名人,如深受台灣書迷喜愛的作家村上春樹。許多人喜歡讀劉黎兒的作品,是因為她細膩而直率地勾勒出日本文化的各面向、日本男女的生活樣貌與情感,充滿著時代的躍動感,讓人讀了有如置身現場,暢然快意。
劉黎兒曾在2002年為報社採訪過東海核電廠事故,但當時只覺得是偶發的事件。她的先生,旅日棋士王銘琬,曾經跟她提過核電其實有很多問題存在,但她當時也只覺得那離一般人的生活很遙遠。直到經歷福島核災,她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輻射「透明的恐怖」。半年多來,她採訪了多位日本核電專家與反核作家、參加日本反核示威活動,更回到台灣四處演講,憑著作家之筆,努力將核災的最新狀況傳遞給台灣。
她發現,核電真的很危險:核電的運作必然會產生高放射性的核廢料,毒性是幾萬年之內都不會消失的。台灣的核電廠跟日本一樣受地震的威脅(天災),更糟的是,用過燃料棒居然長年儲存在安全性不足的暫用燃料池中,而且密度是全世界最高(人禍)。東京離福島250公里,尚且躲不掉輻射塵,若台灣北部的核電廠發生災變,北台灣的700萬人都必須逃到新竹以南,來得及、擠得下嗎?台灣人民若知道自己在承擔這樣的風險,會同意繼續用核電嗎?
輻射物質擴散時,是無差別地降落在每個人的身上,無論你多聰明、多有錢、多重視健康養生、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事業發展、公平正義,一旦發生核災,這些全部都會蒙上輻射塵,僅存的只是癌症病變、身家財產歸零。
核電的議題其實並不討好,因為敲響警鐘的聲音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悅耳。像預防核災、杜絕輻射汙染這種「短期沒感覺、長期禍患深」的議題,正需要有人積極地奔走呼籲。在獲得具體成果之前,這些聲音都是令人不習慣、甚至不舒服的,但是若能成功推動,全世界的人,包括後代子孫,全都受惠。
劉黎兒希望她所摯愛的台灣能避免重蹈福島的覆轍。她想要喚醒台灣人對核電的認知,因為如果能認清核電本質,就會知道即使不發生核災,核電也是遺害萬年的;原本擁核的專家或業者,一旦了解核電的本質,都一定會反核。而如果不能認清核電本質,就很可能會像馬英九總統一樣,誤以為核電廠出事,只要「把廠關掉、廢掉」就可以!
核電議題,是劉黎兒現在書寫的一大重心,而且她不只為文探討,更站出立場,積極反對核電!
*文中劉黎兒照片,由先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