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大部份台灣讀者對瑞典犯罪小說的初接觸,很可能和我一樣是史迪格.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雖然我們再也等不到第四部了,但幸好還有許多選擇。
《催眠》也來自北國瑞典,同樣是發生在冰封大地上的故事,彷彿瑞典永遠是一片大雪紛飛的景致,再次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隱約竟有種舊地重逢之感。
故事的開頭是一件滅門血案,一家四口慘遭虐殺,唯一活下來的男孩身受重傷,因為驚嚇過度而無法言語,於是警方找來擅於催眠的精神科醫師艾瑞克,希望能透過催眠來破解案情。
其實醫師給人的形象往往是片面的,我們很少會意識到每一位醫師的背後都有家庭,或許家裡也有本難念的經。艾瑞克便是如此,他因為多年前某個不能明說的原因,發誓再也不替人催眠。他的婚姻關係陷入困境、兒子罹患罕見疾病,而且他還嚴重藥物成癮。
他是個肩上壓了太多重擔的角色,但捱不過警方的要求,為了搶先一步救出另一名倖存者,他還是著手替男孩催眠。
就這麼一次簡單的催眠,卻喚來兩方殺機,艾瑞克和他的家人從此身陷險境,而他卻想不到他到底惹上了什麼麻煩。
接二連三發生了奇怪的事件,有人半夜闖進他家,岳父差點被謀殺,老婆的密友身亡,最嚴重的是,他的兒子被綁架了。如果一個禮拜內找不到人,來不及注射藥物,他的兒子會即刻死於凝血功能不全。
這是篇分秒必爭、前因後果交纏難解的犯罪小說,略微帶點《沈默的羔羊》式的驚悚,精神異常的犯人異於常人的思維使得警方的追查行動難有進展,兩條無關但又環環相扣的謀殺脈絡使人眼睛一亮,故事安排精巧,很有電影的畫面感,似乎能看見一片白茫茫的昏暗雪景,或許迎面走來一個踽踽獨行的人影……
也許是因為我太喜歡《千禧年三部曲》了,我不會說《催眠》是繼《千禧年》之後最棒的犯罪小說,但我很滿足於能再次重溫瑞典的冷冽風格。這也不是一本份量嚇人的小說,故事的廣度自然不可能如《千禧年》那樣龐雜,不過我還是建議,不如就找個輕鬆的午後,抱著看場情節緊湊的電影的心情,好好來一場催眠吧。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11.11.25
是的,不是這樣。
文/mings
除了寫生活雜事和遊記,因為我很愛讀小說、看電影,每每看見什麼好書好電影,總忍不住想發表議論,想叫世人皆知,所以也試著寫些心得(說「書評」、「影評」就太嚴肅了)。部落格對我而言,是一個發聲的管道,我天生就多話,沒辦法安靜太久,所以我就這樣一直寫,同時我又既自卑又自傲地覺得我這人也沒什麼長才,能夠得心應手地說出心中的話,或許就是我唯一擁有的能力。
我的部落格名叫「是的,不是這樣。」它是有個副標的:「不是每部電影都精彩。不是每本小說都好看。不是每趟旅程都回味無窮。不是每隻貓都可愛。」背後的意思是,我不喜歡有些人的網誌,每部電影、每本小說、每一篇遊記都寫得彷彿精彩絕倫、錯過可惜,我還是想說真話,如果我不覺得太好,我會老實說;但如果我說我很喜歡、很推薦什麼,你可以相信那是我的真心真意。對了,當然每隻貓都可愛,都請不要因為可愛就養貓,對生命應該要有更負責的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
從識字以來就愛看書。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不高,所以反而很刻意培養小孩的閱讀習慣,我童年的暑假幾乎都是在圖書館裡渡過的。說真的我很感謝他們對我的影響。我喜歡小說,尤其科幻和推理,也愛看科普書,私以為科學是人類最珍貴可靠的資產。所以理所當然我很喜歡艾西莫夫,也喜歡卡爾維諾。最近看過最喜歡的書,應該是《一九八八》《房間》和《我無罪》。
除了閱讀,興趣還有看電影和旅遊吧。從無腦的暑期大片到沉悶的影展片我都愛看(當然不保證每一部都喜歡),算是對電影接受度很廣的人。去過幾個國家,在有小孩之前,想再多去一些有趣的地方。一直有個踏遍台灣所有能去的離島的計劃,希望這兩年內能完成。至於最喜歡去的地方,大概是電影院和二手書店,這兩個地方讓我覺得安心。最近開始學登山,放假時也愈來愈常往山裡跑,期許自己能把登山培養成一輩子的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