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1.11.28
教養,可以很開闊、快樂
文/編輯部

有鑑於此,小編企盼透過幾本不一樣的親子教養書,來介紹一些不同的外國教育體制,或是不同父母的教養方式,讓讀者可以更了解另一種教育體制的精神,但最重要的還是,為人父母者能從中試著和孩子一起找出適合彼此、創造「雙贏」的教養方式。
2009年,台灣出版了《大橋媽媽的移動式教養》(遠流)一書,小編這才第一次接觸「移動式教養」這個名詞。作者大橋媽媽認為:「離開故鄉會更認識故鄉,認識故鄉會更懂得與世界融合。」所以她希望孩子能成為有愛心、夢想,也有能力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媽手好生活的人。於是她獨自帶著子女到異國求學,引導孩子積極迎向世界。事隔兩年多,近日出版的《2015200111874》(凱信企管)一書,作者沈佳慧也是「移動式教養」的實踐者,她和老公在孩子小K才七個月大時,就帶著他到處旅行,讓孩子從小自己去體驗這個世界的人事物,並且在不斷轉換旅遊模式之下,幾年之後,她發現小K對於新的事物充滿興趣,也有著想追根究柢的動力。
小編覺得如果經濟許可,這種「移動式教養」不失為一個可以審視及促進親子關係的好方式,雖然本書分享的是國外的旅行經驗,但事實上,作者傳達的是「帶孩子走出去」的好處和方法。其實不見得要出國,只要父母願意陪著孩子,到外頭去遊歷,哪怕只是住家附近一棟不起眼的建築,潛移默化的教養都會發生,作者李偉文就是一個帶孩子體驗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父親。
此外,許多離鄉背井、在異地生活的媽媽們,也不忘出書分享她們在教養路上,如何「學習到更加開闊的教養態度」──《20分的媽媽,80分的小孩:我在比利時的教養手記》(木馬文化)中,小編才知道在比利時,小學就有留級制度,不過被留級的孩子一點也不會覺得自卑,而且家長對孩子被留級一事也都能以平常心視之。原來在比利時,學校和父母對唸不好書的孩子會給予很大的空間,不放棄也不強求,所以才會見到在比利時,被留級的小孩並不會因此而被顛覆被質疑,他依然可以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好小孩,也可以是一個被留級的快樂學生。反觀台灣教育,成績就代表一切的教育模式,小編頓時覺得生在比利時的小孩真是幸福啊!
在維也納的小孩,除了同樣沒有成績單的壓力,並且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成長外,他們的教育理念還注重「理性的批判」──在課堂上以思索、討論的方式,來面對疑問,面對歷史,不像台灣只會教導孩子死背書,所以維也納的中學生從小透過「練習思考」的方式來學習,有助於他們長大後在看事情及認識世界時,能有更客觀的基礎,這就是德式教育的重要一環。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以看看《2015280535294》(天下文化)一書。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所以牙牙學語時,就要學英文;才唸幼稚園就要學很多才藝,學習不再是為了獲得知識的喜悅,而是不停的競爭比較;許多教師也只會用命令、處罰的方式,將孩子塑造成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機器人;學習更被簡化成背誦幾本教科書的考試分數……但其實,教養(教育)可以有更開闊、令孩子快樂的方式,所以這些書籍,都非常值得為人父母及師長者一讀。
*圖片由凱信企管提供,出自《旅行,是最好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