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2.01.30

從一支iPhone,看見一場生存大戲

文/陳翠蘭(人類文化副總編輯)
發現這本書時,已經是結標最後一刻!

老闆問,「要不要做?」為爭取時效,用衝刺百米終點的速度,先抓全書大架構:iPhone全球供應鏈+iPhone地上地下經濟圈;再抓重點章節,快速讀進去。在搶書的短暫時間內,這本由曾航著、中國磨鐵出版、原名為《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的簡體書,留下了一個「說大故事」的深刻印象。

經過幾回合競標,終於把書買下。這本預計會在賈伯斯效應退燒之際出版、關於iPhone的書,怎麼定位?讀者在哪?用什麼角度行銷?隨著作者增訂一個章節一個章節陸續進稿,所有因為匆促而不及細考的疑慮,愈來愈清楚起來,也愈來愈激越起來,在爬梳編輯過程中,一下子跌進書中的大世代情節,爬不出來;這樣「跌進去出不來」的感覺,只在聽森山直太朗的「街路樹」、陳奕迅的「浮誇」,看「海上鋼琴師」曾經出現過。

按理說,這書有一定的硬度,乍一接觸,很可能會有迷失在大量專業術語的錯覺,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你會驚訝發現,作者深厚的產業專業觀察所打造的「鋼骨結構」,正不斷替讀者的閱讀沿途打底,不論是業內業外,還是仍在校的學生,都不致因為領域的距離,有閱讀「踩空」的危險。抬起頭,意外發現自己扎扎實實吸收了台灣最重要產業的許多相關知識。

更有趣的發現是,相較於六年前風靡台灣的暢銷書《地球是平的》,作者佛里曼對孩子的一句話:「女兒啊,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當時不知平衡了多少台灣讀者的心理──美國人終於也有這一天。問題是,閱讀那本書,有多少讀者圖的是一種痛快;有多少讀者真正有觸覺、有味覺、有嗅覺地認識到,「全球化已經來到家門口」這樣的事實?這種「貼在皮膚上的」體驗,真實在《2014840029747》這本書中實現了。

每天透過產業新聞、使用經驗,我們其實已經活在IT世界許久了。但奇妙的是,透過作者一趟為期近兩年的iPhone全球供應鏈壯遊,完整拉開蘋果的「生態系統」(Ecosystem),這才發現,那衝擊依舊是劇烈的。特別是,站在「把台灣電子產業放進全球供應鏈裡,用真實、用數據、用競爭力、用價值創造,一項一項檢視」的角度閱讀時,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站到全球競爭嚴酷舞台的中央。從一支iPhone,我看見了一場生存大戲;這場生存大戲中,有個人的生存、有企業的生存;有地方的生存、也有國家的生存。

富士康的「15跳」,是不久前新聞版面上的大標題。「跳」的背後反映了什麼?是經營管理的大不易,更是一代工人的命運。透過作者專業的眼睛,你會看到,iPhone以大約一年一代新產品的速度,迅速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卻造成組裝廠自動化的困難。為了如期交貨,鴻海旗下的富士康,足足養了80萬員工,在被封為「富士康市長」表面風光的底下,是再無力負擔龐大管理的壓力,於是將員工宿舍還給社會,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而選擇「跳」的員工,不管身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動機,那都是工業巨大機器下,一顆顆面目模糊螺絲釘的悲哀。郭台銘在第3跳時還掉以輕心;第5跳時,警覺必須做出改變;超過10跳,驚動國際媒體後,不但促請30高僧作法,也不忘採取科學分析。最後決定,「把工廠遷到靠工人家比較近的地方」。這一決定,牽動了中國西部省分的搶廠大作戰。

這一搶,搶出了著名的「成都速度」。讓人瞠目結舌的驚人效率,發生在中國,以成都為最。為了留下富士康,成都政府不但跳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局限,還主動進行大幅行政創新:要「一通關」的海關流程,有;申請「保稅區」,閃電落地;3個月內要幾十萬平方公尺廠房,半年內要達到170萬平方公尺,給;需工25萬,給,還政府與廠商一同在各大小火車站招工……這一效率,保障了地方數十萬家庭的生計,也保障了地方一年幾億人民幣的稅收。

看到這裡,你永遠會反射地把台灣拿出來掂計,我們多少人懂得「生存」、在乎「生存」;多數人,每天吵鬧計較的,看來多只像達到為求「生活」的境界而已。在書中,像這類的故事,多不勝舉;像這類的反思,多不勝訴。

當然,最令台灣讀者驚悚的,絕對會是2011年10月,美國加大爾灣分校及柏克萊分校、雪城大學的三位學者:Kenneth L. Kraemer, Greg Linden, and Jason Dedrick,聯合發佈一份名為<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 Apple’s iPad and iPhone>(蘋果的iPad和iPhone誰分到最多價值?)的報告。讓我們第一次發現到,原來每賣出一支iPhone,美國可以分配到58.8%的利潤,而台灣,只能分配到0.5%。

這份美國學者的報告,對向來以「IT小巨人」自居的台灣來說,不啻是狠狠甩了一巴掌。這反映的,是不是又一次,「只顧生活,不顧生存」而獲得的下場。這樣的痛,讓我們在面對韓國IT產業的來勢洶洶,更是痛得發悶。眼睜睜看著蘋果和三星繞著地球打官司,但回過頭來,蘋果還是得跟三星買NAND快閃記憶體、A4處理器;同時,韓國還賺走了9倍於台灣的iPhone利潤。至此,你應該完全理解,我們將此書命名為《iPhone 苦.悶.台灣》那一點小小的私心。

不單單是從出版的角度,我都很想感謝作者,謝謝他願意花這麼多心力,完成這趟相當不容易的專門知識的壯遊。才讓台灣這個被稱為「IT產業的中東原油」的國家,IT知識不再只是少數人的知識,IT視野不再只是少數人的視野。

如同前文所說的,這本書呈現了「IT花花世界」不同面向大格局的探討與思考,但更埋藏了許許多多,充滿趣味的IT小常識:知道iPhone是有馬桶浴缸的FU嗎?精密電子大國日本,為什麼跌破所有人眼鏡,竟生產不出一支日本iPhone?iPhone的玻璃,用的是和直升機及高鐵一樣的玻璃!

另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作者在寫給台灣讀者的信尾,自我期許「不希望在其中摻雜太多個人感情,只想客觀地記錄」。但其實我發現,作者深具「紀實文學」的底子,每每都被他的描述帶到了現場。這真真是本令人著迷的書,值得老闆帶著員工、老師帶著學生、父母帶著兒女一起閱讀討論的書。

最後,這是個「憤怒鳥世代」,也是個「憤怒,鳥世代」。謹以此書獻給台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