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2.03.19

讀《心經隨喜》

文/王思迅(如果出版社總編輯)
對文明謙虛,也對祖先謙虛,獻一炷香來念心經,是現代人改變情緒的第一步。── 胡蘭成《心經隨喜》P.36

《心經》是一部家喻戶曉、流通極廣的佛書,篇幅簡短,才兩百六十字,但意旨精要,直指核心,所以歷來講述的人特別多。

胡蘭成不是佛教徒,卻也喜歡《心經》。他1965年在日本,受邀前往茨城縣筑波山的講堂,以心經為題,作了七次演講。隔年,他用日文整理講稿,出版了《心經隨喜》一書。想不到事隔四十六年,此書仍有幸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這真是奇蹟。

我最近逢人就說,認識胡蘭成的人應該看這本《心經隨喜》,因為你會看到不一樣的胡蘭成;不認識胡蘭成的人也應該看《心經隨喜》,因為你會看到不一樣的心經。
胡蘭成講心經,處處別出心裁,充滿驚喜與洞見。有時簡直分不清他是在閒聊生活,還是在講佛學。他避開名相,舉日常事例,巧語善譬,引發讀者反省,對毫無佛學基礎的人,更有一種深刻的感染力。

我很喜歡胡蘭成舉各種事例,說明佛經如何給現代人各種教導。我甚至認為,這部分是這本書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例如他舉日本社會為例,說許多人生活富足,但下班後靜不下來,跑去柏青哥店,在千萬顆彈珠的轟轟巨響中,只為逃避寂寞,消磨時間。這是現代文明的一大病徵,因為不能安穩接納外界,所以內心也失去真實。
他又舉日本相撲的例子,說選手要先放鬆肩頭,感覺自在,才會有最好的表現。又舉日本和服,說正因為有兩片無用的寬大袖子,穿者逍遙無礙,才更顯出行動的美感。這都是「無」在文化上的良好應用。

從這個來說,我們教小孩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其實是教他們「虛」與「無」,讓他們先不急於表現,與得到稱讚,而是先學習放鬆,學習自在。

最讓我動容的,是他舉老人的例子。因為現代社會以工作能力衡量人的價值,所以老人最可憐,因為他工作能力最低,最沒有希望。人老了,領完退休金,只能孤獨在養老院裡看電視等死,這樣的生命有何尊嚴可言呢?難怪在美國搭車,你要讓位給老人,有時他反而生氣,因為他覺得被看成沒價值的人。

胡蘭成說,好的文明,應該是讓美好的事物,隨著歲月,與神越加接近。可是文明太執著,太驕傲,那就與人、與世界、與神,都失去親切感,結果只是加重人生的苦業。

我讀《心經隨喜》,一方面喜歡他悠緩的文字氣氛,一方面也藉這些文字反省自己的生活。如果問我最大收穫為何?我會說,透過「觀照」修行,可以看到更真實的世界這件事,給我的啟發最大。

我讀過的佛經不多,可說是門外漢,但看完這本書,那牆高千仞的佛門,好像已經為我打開一扇大門了。

【《心經隨喜》四相】

原書素樸的硬盒匣內,是一本靛藍書衣包著的精裝書,書名燙以黑墨,外層包覆著一層薄如蟬翼的油紙,扉頁內還有胡蘭成親筆寫成的心經全文,以特別的銀色油墨印刷。
出版社將原書扉頁中胡蘭成老師的書法抽出,用在紅色的封面上,書衣包以半透明的紙張,讓兩層不同紙張的質感,與胡老師的書法產生對話,也就是一種「相映」。再將胡老師「心經隨喜」四字燙上黑墨。
以下是此書四層樣貌的次序展現,像是一個人讀經時的領悟與修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