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2.03.30
蔡穎卿 從空盤到滿盤,改變生活的質感
文/郭玢玢(大塊文化編輯)

「如果一個人沒有好好地吃,他必不能周全思考、好好去愛,也不能恬然入夢。」這是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名言,可見安穩的飲食對身心安頓有著多麼深遠的影響。蔡穎卿總是以溫柔而堅定的文字,傳遞她對教育的信念與生活的熱情,而在新作《廚房劇場》(大塊)中,她要分享的心得,就是她十分擅長,卻是第一次嘗試以「清楚、實用」的寫作形式來與讀者對話的主題──做菜與烹飪。更吸引人的是,她將以「劇場」的概念,來重新詮釋這個你我再也熟悉不過的地方──廚房,讓想做菜的人有路可循,化觀念為實作,用雙手重建食物的價值,改變生活的質感。
在廚房劇場中,食材是演員,烹調的工序宛如流轉的劇情,擺盤與餐桌則負責營造舞台效果,掌廚者就有如這齣戲的導演,決定三者該如何搭配運作;而掌握廚事的關鍵就在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曉烹飪的規則原理,在實作中不斷地融會、觀察、記憶與比較,才能演出更深度而迷人的美食戲碼。
雖然談的是做菜,但蔡穎卿並非只想藉這本書來傳授烹飪技術,這更是她想印證自己教育信念的另一次表現。從小隨母親學習家務,也曾經營餐飲多年,廚事之於蔡穎卿,代表的更是一種生活的能力、一個創作的舞台。蔡穎卿深感過去人們在物質匱乏時反而能活用心思打理吃食的熱情,正慢慢流失在現今資源的豐足中,因此想分享自己在廚房裡領略的活力與趣味,鼓勵大家動手照顧好自己的飲食,重溫踏實生活的感受。
而最主要引發蔡穎卿寫作靈感的,則是她對年輕人的愛。她從大女兒Abby和許多年輕人身上發現,他們雖然喜歡美食、資訊也很豐富,但手下的工夫似乎遠不及口中的能言善道與品嚐經驗。美食或廚藝對他們而言更趨近於時尚的消費或專業,和生活的實務有所距離。蔡穎卿覺得這十分可惜,所以想幫助年輕人重新認識做菜、學習烹飪,不是以追求時尚為目的,而是以自己對生活的掌握為出發。
如果能從長計議地經營每一餐,學習做一個珍惜「物」「用」「情」「感」的生活者,品味的敏感必會逐漸呈現於出手或品食之間;在做得熟而生巧之時,創作與快樂自然會出現,生活的信心與能力也由此成長,這才是最受用的教育與學習。
在這樣的理念前導下,讓蔡穎卿寫出了一本很不一樣的「廚房實作書」。首先開展的「概念篇」,從影響烹飪的各種關鍵概念談起,讓讀者了解做菜時的原理與規劃。如〈養成計算的習慣〉一章談到廚房中的盤算,想做番茄炒蛋時,應先考慮每個人的食量和喜好,各要吃到多少番茄和蛋才合適與滿足,由此去反推採買的份量,才不會多買多煮造成浪費。又如在談論濃湯的作法時,西式濃湯是以食材的澱粉質或是用麵粉與乳品調製白醬來製造濃稠,中式濃湯則是仰賴勾芡的粉水,知道了這樣的原理,你就不會在煮馬鈴薯濃湯時還加白醬讓它濃上加濃,也才不會鬧出用勾芡來做奶油蘑菇湯的笑話。
進入八種日常食材的〈實作篇〉之後,每一則食譜的圖片則特別強調工序的呈現,以最簡明的操作過程讓廚房新手也能順利練習,並且提供各種變化的想法,引發大家做自己的延伸創造。很特別的是,在工序之前,蔡穎卿也會分享相關的飲食體驗或烹調原理,讓食譜在配方之外增加了有如飲食散文般柔軟的可讀性。當一道最簡單的白切肉,從基本的水煮、收乾後的燒烙,再搭配蛋黃做成豬肉丼變化出多樣戲碼;當一盤三杯雞不再只是三杯雞,還蘊含了調味的平衡原理和生活文化的淵源,你對一道菜的認識也變得更有情趣與層次。
怕麻煩而不下廚當然是有其道理的,不過,這樣想的人大概只能當「生活」這齣戲的觀眾,無緣享受「導」與「演」的樂趣。走進蔡穎卿的廚房劇場,你會發現做菜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可以廣泛運用於生活的管理思考。更幸運的是我們每天都有大量練習的機會,甚至能進一步讓它成為表達創意和情感的舞台,讓廚房營造出真正的浪漫與美好。
*文中蔡穎卿照片,由大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