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2.04.12
《跳吧》從一個好故事成為更好看的故事
文/楊惠琪(一人出版社執行編輯)
兩年前某個溫暖的冬夜,在光復南路巷弄裡的小酒館與何?瑞第一次碰面,幾個人喝著甜滋滋的黑啤酒閒聊,得知他剛自費出版一本小說後,回家立刻寫了E-Mail向他買書,沒想到一句簡單的讀後感想「我喜歡這個故事,但它可以更好看」,竟然讓我從此與這個故事糾纏了兩年……
編輯一旦遇上認真的創作者,心中那股熱血很難不被勾動,自從有了彼此的MSN,我們經常半夜一邊工作一邊熱烈地敲擊鍵盤,除了討論新的寫作計畫,也不時針對《跳吧》的優缺點互換意見。然而我必須承認,由於當時對出版這個產業有許多質疑,因此總是以「幫忙朋友」的心態提出建議,藉此逃避「編輯」對作者的責任,所以直到一年後《跳吧》初版售罄,社長劉霽詢問他和一人出版社合作再刷的意願,何?瑞決定重新修改並請我擔任編輯時,我惶恐地只想「跳吧」。
幸好,他把我抓回來了。
MSN、E-Mmail、簡訊、碰面,電腦和書桌日漸堆放大量寫滿註記的電子檔和列印稿。奇妙的是,花費越多時間與心力,我終於逐漸找回編輯存在的意義。從修改稿件到行銷發想,劉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我們各執己見僵持不下時,他總能從容地調解;當我們偶爾失去信心時,他則溫暖而不煽情地給予鼓勵。當然,阿發小姐精準而細膩的設計,更讓新版呈現「內外呼應」的整體感。
出版社、作者、設計、編輯四個「一人」自由的合作方式,讓我看到出版的不同可能。這是一個彼此打磨(折磨)的過程,如同書封的砂紙設計,藉由反覆的討論(爭執)、修改,《跳吧》被磨得更精煉、更富節奏、為讀者保留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兩年了,很開心看到一個好故事成為更好看的故事。
編輯一旦遇上認真的創作者,心中那股熱血很難不被勾動,自從有了彼此的MSN,我們經常半夜一邊工作一邊熱烈地敲擊鍵盤,除了討論新的寫作計畫,也不時針對《跳吧》的優缺點互換意見。然而我必須承認,由於當時對出版這個產業有許多質疑,因此總是以「幫忙朋友」的心態提出建議,藉此逃避「編輯」對作者的責任,所以直到一年後《跳吧》初版售罄,社長劉霽詢問他和一人出版社合作再刷的意願,何?瑞決定重新修改並請我擔任編輯時,我惶恐地只想「跳吧」。
幸好,他把我抓回來了。
MSN、E-Mmail、簡訊、碰面,電腦和書桌日漸堆放大量寫滿註記的電子檔和列印稿。奇妙的是,花費越多時間與心力,我終於逐漸找回編輯存在的意義。從修改稿件到行銷發想,劉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我們各執己見僵持不下時,他總能從容地調解;當我們偶爾失去信心時,他則溫暖而不煽情地給予鼓勵。當然,阿發小姐精準而細膩的設計,更讓新版呈現「內外呼應」的整體感。
出版社、作者、設計、編輯四個「一人」自由的合作方式,讓我看到出版的不同可能。這是一個彼此打磨(折磨)的過程,如同書封的砂紙設計,藉由反覆的討論(爭執)、修改,《跳吧》被磨得更精煉、更富節奏、為讀者保留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兩年了,很開心看到一個好故事成為更好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