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2.04.13

楊照 關於,一個書寫者的養成

文/陳琡分(文字工作者)
楊照多產。在維基百科的條目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所出版的第一本書,是一九八七年的中短篇小說集《蓮花落》(圓神出版,而這本書甚至國家圖書館亦無館藏)。時至今日,二十五年來,楊照表列可循的作品,洋洋灑灑四十多部,或許尚不致等身,但也著實驚人。

楊照也多才。攤開他的寫作歷程,從散文、劇本到長短篇小說,及至文學評論、文化或社會觀察、運動、音樂,皆可看到他的論述。有人認為楊照博學廣讀,也有人批評楊照雜而不深,甚至有人說他以一種自恃的姿態,不論發表什麼議題,橫豎就是個菁英知識份子的身段。箇中褒貶偏頗,楊照從不替自己辯解開脫;不論讀者用什麼眼光看他,這麼些年來,楊照就是持續以他健勁的筆,與澄澈廣博的眼光,為你我的閱讀與思考視野,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窗。

一個作者的文字讀得多了,我們彷彿對這個作者的身家背景與成長歷程,都有了某種程度的熟悉;假若又是個時常將身邊瑣事寫入篇章的作者,似乎輕易地便能窺看,甚至拼湊出其行事樣貌,不需經過本人同意。

然而,無論楊照關注什麼主題,不管他寫下了多麼龐雜的文字,一直以來,楊照讓我們讀得的他,多半都是他所看見的事物。他並不刻意神祕,卻始終與我們保持著一段距離,只讓我們閱見他的思考、他的邏輯,我們很少能從他的文字中直視他的血肉,進而目擊他的養成。我們好奇他的成形,希望理解他的年少,但我們所得到的多半零碎,難以拼湊完全。

直到這次的《2018551489197》(天下文化)。

不知是否因為在《尋路青春》之前,楊照才剛以難得的柔軟心緒,向女兒絮絮叨叨了一陣,於是讓他延續起這個階段的人生關鍵字,也回溯了自己的少年時期。那個時代,沒有捷運,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才半個世紀都不到的過去,所有的一切以現下的眼光看來,竟彷若原始一般。

然而,正因為是那樣「前科技」的時光,方能省去許多無謂資訊的枝節紛擾。於是我們在楊照的敘寫中,感受到青春時期的他,周遭瀰漫著的緩慢與靜好;我們看見他如何大張著早慧的感官,專注地去感知、吸收身邊所能碰觸到的事物,廣泛又純粹地吞食,信手所拈都能成為餵養己身的糧草。或許彼時的他也不會知道,十七、八歲那當口所儲下的能量,竟能豐厚到讓自己在往後的歲月裡,還能反芻出初初入口的甘美,或苦澀。

於是他回頭「都更」了自己,拆起了那久封在腦海中的記憶地圖,一路一巷、殘磚碎瓦地細細檢視,再試著一手一塊地拼回原樣。從花蓮到台北,西門町、中山橋、中華路、重慶南、敦化北……在天龍國還不這麼天龍的時候,它便是無數文藝青年的養分集散中心;而當這個文藝青年在這裡長成了個文藝中年,那些看似簡陋的往昔,竟如一○一大樓跨年煙火般豪華卻稍縱即逝的套餐,在味蕾上鐫下永不褪去的記憶。所以他說:青春是最大的奢侈。只因為此生只能換這麼一次,過了,就沒有了。

青春是餓著的,一種茫然的飢餓。因為餓著,所以見著什麼都勇於衝撞,勇於品嘗,再怎麼靈巧都帶點傻。那種力量只有那個年紀才能存在得如此義無反顧,所以奢侈。當我們過了那個時期,回看青春的自己,總也覺得懵懂得不可思議,也以為懵懂著的只有自己。但或許《尋路青春》意外地可以帶給我們一點點撫慰的是,原來,多才多產、俐落聰明如楊照,也曾如此恍恍悠悠地在迷霧中摸索方向、抽芽生長。

終於,我們看見了,原來楊照是這麼養成自己的。就同你我一樣。

*文中楊照圖片,由天下文化提供,引自《遠見》2012年4月號,張智傑攝。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