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2.07.30

畫布上的文筆──《此時眾生》讀後感

文/林文月(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散文大家)
勤於奔走散播美學,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對社會大眾殷殷解說何謂風格,什麼是品味的蔣勳,有一本非常精巧的書。這本書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約在千二百字左右,從某年的五月開始,止於次年五月。剛剛一年,橫亙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的筆耕、成為這本《此時眾生》。

在台灣讀過中學的人,都有寫週記的經驗。所謂週記,往往是指青少年學子,每逢星期日晚上於做完各種功課後,邊打哈欠,邊提筆所記的一週流水帳而言;至於導師 批改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寫照,大概也是乏味至極的吧。然而,從「桐花」,而「新橋」,而「回聲」,而「肉身」,而「吾廬」,而「史記」,這五十篇的週記,竟可以寫得如此豐富多層次!蔣勳說:「我想記憶生活裡每一片時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聲音,每種細微不可察覺的氣味。我想把它們一一摺疊起來,一一收存在 記憶的角落。」

這些摺疊起來,收存在記憶角落的晨昏光影、花香葉色、林風潮響,乃至於蟲鳴蛙聲,遂藉由文字而好好的收藏起來了。許多的尋常往事,在記憶的角落裡安藏不露,好似已經不見了,或者被遺忘了;然而並沒有;有一天重讀,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蟲聲、潮響、花葉,以及光影種種,又都回來了。文字使各種各樣的景象重現,使當初體驗那些景象的感動也重現;同時還讓閱讀那些文字的別人也感動。文字的力量如此。

蔣勳習畫,所以在他的文章裡,視覺畫境特別彰顯。
〈看見〉文中,寫火車座中所看見的風景,以人體的肉身毛髮形容山巒原野。寫到視覺,他說並沒有絕對的黑,以十七世紀林布蘭特(Rembrandt)的畫為例: 「初看都是黑;靜下來多看一分鐘,就多發現一道光。」〈回聲〉裡,寫窗台上看秋水中解纜的船:「越漂越遠,遠到變成一個小點,遠到最後看不見了。」「如果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長卷裡,船只是空白裡的一條黑線……一條船,不用退多遠,視覺上就只是一個黑點了。一座山需要退到多遠?一片秋水需要退到多遠?因為莊子,許多畫家從視覺的巧匠,慢慢過度成心靈視域 的追求者;從得意於歡呼驚叫的技巧極限,一步一步,領悟到技巧的極限距離美的沉靜包容還很遙遠。」 蔣勳把感官所及的風景,從西畫、國畫的表現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較。從肉眼觀象,到心眼體物,一枝文筆有如畫筆,將讀者逐漸導入哲理的美學境界。
那些是「秋水時至」,是「不辨牛馬」,是「泛若不繫之舟」的意味。

五十篇散文,幾乎都書成於窗前。
擁有一個家,或者只是一個房間,在家鄉,或在此地彼地有一處熟悉的地方,有四壁將我們圍起來,框起來,令人感覺自己是屬於這個世界的,而又有一種從外界抽離的安全感。我讀這些文章時,也會有這樣子的感覺。或讀書,或工作,或靜思,或外,或出神。在家鄉,或在此地彼地,屬於、而又抽離於這個世界,大概是由於有窗子的關係吧。窗,使人感覺既聯繫而又隔離。作者原先可能在那隔離的一區寫文章,或者繪畫;偶一抬頭,便看到山光水色、寒林葉落、桐花如雪、鷺鷥雞鴨……或許,竟因而推門出戶,走入景中,變成物象的一部分,與世界融合為一體;成為線、成為點、在畫面之中。

窗前書寫,自自然然。至於一年期間,定時千二百字左右的短文,用兩個字的齊一小題標示,或斷或續,隨興所至舒展開來:〈秋水〉〈回聲〉〈潮聲〉〈品味〉〈甜酸〉〈風尚〉〈布衣〉,這些篇章,分開來是獨立的散文,綴連起來卻又是綿延可以貫串的。

在目錄上,二字齊一的小題各篇最後,有一篇附錄的單字題目:〈雪──紀念母親〉。
蔣勳很用心的寫這篇文章。寫下雪的季節,去V城探望病中的母親。寫雪,寫看雪的自己,和下雪天的一些記憶。窗外的雪,「富麗繁華,又樸素沉靜」的下著,屋內 的燈全熄了,只留母親臥房裡床頭一盞燈幽微的光,反映在玻璃上。遠處街角也有一盞路燈,照著白白的雪景。「白,到了是空白。白,就彷彿不再是色彩,不再是 實體的存在。白,變成一種心境,一種看盡繁華之後生命終極的領悟吧。」
我想,蔣勳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來寫他最珍惜的一個記憶和思念的吧。

《此時眾生》,遂成為他送給母親,最具深義的禮物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