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2.08.31
                            蔡素芬 生在島嶼
文/陳逸華(九歌出版編輯)
                        
                            真正接觸到蔡素芬,恐怕還是得從那本早期的代表作品《鹽田兒女(公共電視首部迷你影集原著)》(聯經)說起。這本臺灣文學的經典小說回望原鄉生活情感,凝塑勞動婦女形象,得到當時《聯合報》相隔十三年後的長篇小說獎,並長銷至今,是台灣鄉土小說力作。而後以一對姐妹的越洋書信為分章,探討台灣鄉村與美國內陸城巿兩種不同的生活文化的《2018573703684》(聯合文學);以《鹽田兒女》的第二代為主要人物,藉以書寫年輕人的大學校園生活與理想追尋的《橄欖樹:[鹽田兒女]第二部》(聯經);用九篇短篇小說,呈現台北外來人口的城巿生活景象的《台北車站》(聯經);以及創作時間將近十年,以1949年政府遷移的大歷史為背景,透過時代動盪,書寫小人物的流離過程和隨政府遷移台灣落居後,接觸台灣人的經驗,進而表達所謂外省人與本省人互相依賴生存的關係之《燭光盛宴》(九歌)等等,這些書都有著不同的寫作技法,蔡素芬不重複過去的自己,依題材內容設立形式,並且著力女性形象的不同切面,關注環境變遷對人物生命內容的影響,有意的記錄社會變動下的人們生活面貌和內在情感的流動。學院的研究,有認為她是遷徙女性的代言人,也有認為她是多面向的書寫能手。
而在創作《燭光盛宴》之前,蔡素芬已經先寫了兩篇與海邊有關的故事。蔡素芬在《聯合文學》334期中的專訪表示:「〈潮聲〉這篇是我這個系列第一篇完成的,再來是〈背海〉。〈背海〉寫先民離開故土,過海而來的故事,所以「背海」本身有兩個意義:一是背對海洋,上了岸,安頓了下來,二是揹著海的情感,海的圖騰,代表先民永遠離不開海洋。這兩篇完成之後,就擱著跑去寫長篇《燭光盛宴》,直到最近才覺得要趕快把剩下的東西組織起來。」
於是,《海邊》(九歌)終於在《燭光盛宴》問世的三年後,正式出版了。
《海邊》收錄了12個篇幅大小不一的中短篇小說,但有著長篇小說的結構與脈絡。故事中有人從海邊的村莊遷往遠海的城市,有人周折後由都市返回海村,也有人一輩子鎮守海邊,依著海洋來滿足自己的生命。蔡素芬說:「寫《海邊》這本書的念頭,很早之前就有了,其中有兩篇是很多年前就寫好的。這些年來,心底一直覺得要去完成這件事。因為當年紀愈來愈大的時候,就會想要回到最初的地方,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初心──心裡面最真的地方。我是在海邊長大的,雖然學齡前就離開鄉村,但直到小學前,每年寒暑假都會回到海邊,可以說,我覺得我的心裡就是一片海。我非常喜歡海。而這樣的生活經驗,是很可貴的,寫出小時候的生活經驗、那種對地理的感覺,對我來說,應該是可以勝任的。我自己也非常懷念海邊的生活經驗,所以覺得一定要寫。決定書名的時候,有人覺得「海邊」這個名字太普通,但正是因為它普通,所以能夠包容更多,舉凡是寫緊鄰海岸邊的人家,或是近海的鄉鎮,乃至賴以海港維生的城市,都能夠涵蓋。而我自己也覺得台灣對於這方面的書寫並不多,所以把它整理起來,算是以文字給過去一個交代。」
蔡素芬以文字給過去一個交代,也給自己一個交代,更給了台灣海洋文學一個交代。這樣的書寫方式,不啻為既有的台灣海洋文學闢出一個新的方向,同時也把小說的面貌拉到另一個層次。只是蔡素芬在《海邊》總算付梓的時候,幽幽的表示自己並沒有書本出版的喜悅,問其原因為何?「因為《海邊》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我寫得不過癮啊!」
*文中蔡素芬照片,由九歌出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