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2.10.22
舌尖上的旅行 貼近異國生活
文/編輯部

其實每到一個地方旅行,總離不開「吃」,因為吃除了可以滿足口腹,更可以為這趟旅行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記。所以這次小編要推薦讀者幾本關於「飲食旅遊」的書籍,看看他們精采的美食之旅,如何讓人看了也回味無窮。
暢銷書 《不去會死!》作者石田裕輔,這位曾經單車環球卻沒到過台灣的日本人,決定再次從事久違的海外單車旅行,最大的驅動力竟是「台灣美食」,只因朋友說:「台灣美食世界第一」。所以他在士林夜市經歷來台第一場的小吃「震撼教育」;在新竹撞見了讓他願意反覆排三次隊,也要一吃再吃的包子;在三義暗夜公路旁的路邊攤,遇見「比鼎泰豐好吃多了」的小籠湯包……在《一路吃下去!騎向台灣第一小吃攤》(時周文化)一書中,讓小編瞧見了許多自己都不知道的台灣道地美食,味蕾也不禁跟著蠢蠢欲動起來。
另一本《2014270945242》(健行文化),也是作者中村安希透過「飲食」的媒介,遭遇到的各地住民的生活樣貌,讓小編從中窺見了當地人文與食物間所建構起來的深厚情感與人文特色。像是香港人最愛請朋友吃東西,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項樂趣,而燒烤在香港更是家常便飯的活動,喜歡邀請朋友一同BBQ;而在衣索匹亞很特別的一道料理叫「銀介拉」,不過因為它的色相不討喜,嘗起來有種難以形容的酸味,所以背包客們私底下都把這料理叫作「嘔吐抹布」,但卻令作者念念不忘,所以為了回味這一道食物,他甚至二度造訪衣索匹亞……可見食物的魔力多麼大啊!
品嚐異國家常小吃美食,已經足以讓旅人大飽口福了,但如果還走進異國異鄉,坐上陌生人的餐桌,相信更能為這趟旅行增添美麗動人的回憶。在《一個旅人,16張餐桌: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圓神)一書裡,年僅20來歲的作者張健芳在印度工作時,同事請她到家裡過節,同事的媽媽好客多禮,煮了不少應景的家鄉菜,一家人席地而坐,她也入境隨俗地,用右手抓起香蕉葉上的食物來吃,進而認識印度香料的美好;在尼泊爾藏區臨時起意去爬山,旅舍滿了沒空房,沿路投宿當地民家,她跟著藏族老人去放髦牛,牛鈴叮噹清脆,後頭跟著兇猛的藏獒,一起在白雪靄靄的山峰喝酥油茶。
旅行,不僅為了走馬看花的景點,而是為了抽離熟悉環境,到陌生的異地,重啟五感所獲得的感悟。而透過「食物」的方式,最能連結起當地人的生活,即使多年後回想起來,那美妙的滋味,依舊會讓人記憶猷新,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