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2.11.05

習慣小轉變 成功新生活

文/編輯部
習慣,就是時間累積而來的一種動作。原來,人每天的活動中,逾百分之四十是習慣,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譬如: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出門前會跟家人說的話、走哪一條路去上班、工作程序、上餐館會點什麼菜、最常去的地方,甚至用的東西等等,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很少不是因為習慣。

因此,生活中因為習慣而造成的影響可說不勝枚舉,從生活到工作,都會在無形中左右著我們的一切。有鑑於此,小編這次要介紹讀者一些關於「自我成長/改變」類的書籍,也許學習做些習慣上的轉變,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美好喔。

「命好不如習慣好!」1977年起,游伯龍教授就從腦與心、行為與決策之關係,深刻體悟人性後,大膽假設並證明人類有「習慣領域」的存在,從此找到改變人類行為的新生力量。1998年他出版《HD:習慣領域,影響一生成敗的人性軟體》(時報文化)一書,書中舉出很多生活中隨手可做到的實例,教導讀者如何擴大習慣領域,幫助現代人做習慣的主人,開發生命的能量。今年9月,他推出《HD習慣領域進階版:智慧電網全面啟動》(時報文化),進階告訴讀者八個有效擴展習慣領域的方法,學習打破習慣,破繭而出。最容易的像是:「改變環境」,因為當我們處在新環境中,這個新環境或多或少會提供一些新的訊息,透過外來信息的進入,HD的實際領域將隨著轉化,可達領域也能轉化擴大,潛在領域甚至也能得到擴展。

幸好,雖然習慣會自然而然的出現,卻也能刻意培養,或被拆卸重組。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全球瘋行的習慣改造指南》(大塊)中,作者查爾斯.杜希格即引用近二十年科學家與商業界的「習慣學」研究,告訴讀者只要掌握「習慣迴路」,便能輕鬆拆解習慣的步驟,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例如:若你有意開始每天晨跑的習慣,你必須選定一個簡單的提示(吃早餐之前綁好鞋帶、把慢跑衣擺在床邊等等),清楚的獎酬(中午吃一頓大餐.記錄慢跑的里程讓自己有成就感,腦內啡因慢跑而加速分泌),如此一來就可以養成晨跑的新習慣了。

另一本11月最新出版的《丟掉50個壞習慣,懶熊也能訂做成功新生活!》(漫遊者)也十分有趣,書中分別從生活、工作、思考、人際關係四個人生的大領域裡,挑出最容易犯下的壞習慣、最常遇到的困擾,輕鬆轉換成讓你每天不再懊惱的好習慣。像是「心想還有時間,於是繼續拖延」,對於習慣拖延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大家宣告自己的計畫,透過許多的小目標,就可以實現大目標;又如習慣「說別人的壞話」,想抱怨的時候就多走路,如果無論如何都想發怒,邊走邊碎碎唸也可以,最重要的是一直走到息怒為止,這樣一來,這些壓力或怨言的循環,就會從你這裡終止。下次想說人壞話時,不妨可以試試看。

根深柢固的習慣真的很恐怖,之前小編已習慣吃某家麵店,每次想不出要吃什麼的時候,最終總會走到那家。可是當某天那家店倒了,再也吃不到時,就好像失去了些什麼,或許不是很嚴重,但就是會莫名覺得怪怪的。但如果能像上面介紹的這些「自我成長/改變」的書,學習轉換一下「習慣迴路」,相信必定能為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喔!

*文中圖片由漫遊者提供,出自《丟掉50個壞習慣,懶熊也能訂做成功新生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