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2.12.03

《台灣巷弄》詮釋台灣經典平民巷弄文化

文/可樂(好大一間出版社主編)
小時候,巷弄內總有不時傳來的叫賣聲,像招魂般地把一群孩子召喚過去,小販有的腳踩三輪車,也有的用扁擔挑著攤子,不管是叭噗、豆花、麻糬、米茶、綿花糖還是爆米香,小販身邊隨時被一堆嘴饞的孩子包圍著。除了食物的香味,巷弄裡還有那種廣播「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的車子,大人們聽到,會喊小孩子去追,然後在旁等著看師傅駕輕就熟的從已堆滿材料的小貨車裡,很神奇的架出一個工作平台,再開始拆木條換新沙窗或切割玻璃。每到傍晚,還要拉長耳朵仔細留意放著少女祈禱音樂聲的垃圾車,那時的車子還不是密封式的,要把垃圾桶舉高,交給也站在高處的清潔人員,他們從車斗上方倒空垃圾後,會將桶子還給你。半夜裡,肚子若突然咕?咕?的叫了起來,外面會有叫賣「燒肉粽」的小販,可以溫暖我們的胃。這些伴隨著我們成長的記憶和平民生活的巷弄景觀,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也展現了最平常也最豐沛的生命力。

雖然隨著時間向前邁進,這些巷弄景觀也漸漸有了世代交替,就像叭噗車已不再是三輪車,變成了更方便的摩托車,但結果卻是小編再也追不到叭噗車,每次聽到叭噗聲衝下樓,車子早已揚長而去,只能遠望著車子興嘆:「我說這位叭噗大哥,你究竟想不想做生意呀?」心裡浮出一堆問號。過去緩慢貼近生活的步伐,已經被急切快速便利的模式取代。倒垃圾也許不用再等垃圾車,有社區管委會幫忙集中處理。各種平民小吃不再是挑著擔子到居民身邊,而是人們自己要移步到店家。甚至更方便的是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生活大小事皆可處理。只是這種統一的「現代化」模式,也就失去了我們原本特有的人情風味。

儘管過去充滿生命活力的巷弄景觀不再,但仍然有不少保留和延續下來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修理紗窗換玻璃,或是「好呷ㄟ土窯雞又擱來囉」,這很耳熟吧!還另外又新生出不少特色的巷弄文化,像我們的「檳榔西施」、或是大街小巷人手一杯的「珍珠奶茶」、「炸雞排」,還有這幾年最夯的「電音三太子」,更不用說還有最熱鬧的「台灣夜市」和「路邊攤」,除了本地人之外,更是外來訪客的必逛景點。這些多年累積下來的巷弄平民生活景觀,才是正港的台灣文化,只是我們對於這些太過熟悉而不經意,不曾去發掘出這些原汁原味的巷弄魅力。

而桑德和他的團隊桑制?所繪製的這本《台灣巷弄》,因為從英國國民車「迷你奧斯丁」的外來角色出發,試圖透過異文化的視角去探索台灣文化,反而窺看出台灣在地的特色,也有了一種奇妙的融和感和趣味感,就像中外文化的大熔爐和大雜燴,但這就是台灣啊!

雖然在製作和討論過程中,大家會很興奮的提出更多台灣各地的特色主題,但由於繪製上的不易或是篇幅上的限制,難免要將一些主題暫時捨棄,而成了遺珠之憾。但因為從車子這個穿越大街小巷的載體和概念出發,繪者桑德也開始構思下一本的主題,他認為,也許與台灣文化更貼近的藍色小貨卡,將更適合作為下一本書的核心主角,並且可以將這些遺漏未選入本書的主題,收錄於下一本書中,將更能完整呈現貼近庶民打拼生活的台灣文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