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2.12.14

劉梓潔《此時此地》用一句話把它留下來

文/神小風(作家)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2006年,奪得林榮三散文首獎的《父後七日》(寶瓶文化),無疑是劉梓潔寫作生涯裡最大的轉捩點,之後改編成電影仍大獲好評;她擔任電影編導,也以此片拿下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的獎項。回想那段日子,劉梓潔笑說:「像是被神點了一下。」很忙亂,也充滿波折;她回憶得到金馬獎的那瞬間,迎面而來的不是驚喜,是滿滿的感謝:「就像是在對老天爺說,你給我的都收到了,但現在我必須往下一步去了。」於是當一切宣傳活動都結束後,劉梓潔告訴自己,應該要沉潛下來了,從喧鬧中回歸平靜,繼續寫作、生活,以及旅行。

旅行,該上哪去?跟誰?是一趟狂野追尋還是心靈冒險?又或者,會不會來場豔遇……關於旅行的種種想像,一些電影或小說已經灌輸我們太多太多了;但實際真要出發,不免想東想西,總難以成行。但劉梓潔要說:「我翻了一下存摺,看了一下行事曆,上網訂機票。」就這樣,上路。她說自己家裡亂,但遇上打包這檔事,一動手可是收得乾淨俐落,邊說邊隨手翻開身上包包,化妝品、瑜珈用具、筆記本樣樣都分類得整整齊齊。這樣的人,或許天生就是該往外跑的料,她卻說其實旅行和瑜珈一樣,雖然一動一靜,但都是一種「往內走」的過程。

談起旅行,沒什麼偉大理想或特殊嚮往。劉梓潔笑著說:「就是愛玩。」她行經鹿兒島、高圓寺,尋訪心愛的女作家向田邦子;到拉斯維加斯,意外展開喜劇般的瘋狂吃到飽之旅;更在尼泊爾的平價旅館浴室裡,進行一場「洗與不洗」的感官修練。這不是遊記,是日常瞬間,是生活片刻,更是「此時此地」。生命是一本巨大的流水帳,身處漫長的浮世中:「就把自己當個篩子,什麼可以去多看幾眼,多想一些的。」劉梓潔說:「就用一句話把它們留下來。」當景物栩栩重現,她以身體感悟、複製細節,接下來的任務,便是給予適合的文字以容納了。

而身兼編劇與寫作者雙重身分的她,在這本散文集裡,更試圖以電影分場的方式去思考:「想先讓讀者看到什麼?」並非遵循傳統的線性敘事,而是刻意的以不同片段組合去說故事。這份有別於傳統散文的寫作手法,給予了文字極大的空間感與跳躍性,對劉梓潔來說,無疑也是寫作上的新嘗試。

不論散文或電影,多數人對《父後七日》的評價往往不脫「笑淚交織」這四個字,搞笑又噴淚,感人又靠北,而這其實也是劉梓潔一直以來的寫作風格。所謂文如其人,天秤座的劉梓潔說自己也常過著「很戲劇化」的生活,又自言「就是忍不住要搞笑」,總是希望生活再有趣一些,也期待在旅行裡多一些碰撞。而這份無厘頭、幽默又帶點率真的特殊性格,其實正是劉梓潔文字裡最動人的質素。如今她每天早起寫作,規律練習瑜珈,自嘲擁有非常「健康」的日常生活,但懂得安住當下,或許才更能珍惜人生瞬刻,每一個此時此地。

*文中劉梓潔照片,由寶瓶文化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