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3.01.07
潛入夢境 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編輯部

有鑑於此,小編這次要介紹讀者一些關於「解夢」的書籍,精神分析學鼻祖佛洛伊德就說「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所以,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壓抑人的本我願望,被壓抑的願望在潛意識的活動中並不會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性的。想進一步了解「夢」的讀者,可以閱讀他的作品《2011750072627》(大智文化)。
然而一般人在做夢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如果能夠在清醒的狀態下做夢,就稱為「清明夢」。做清明夢時,造夢者可自由控制夢境的人物、環境與情節。故德國心理學家保羅.索雷透過研究就發現,受試者中有超過半數的人,用「清明夢」解決了生活裡的疑難雜症,改善了原本的生活品質。所以,在《夢境完全使用手冊》(橡實文化)一書中,作者即針對現實生活中可能的需要,提供了設計夢境的方法與步驟,透過書中的「42個清明夢練習」,就能把原本無意識的夢境,當作達成夢想、孵化創意、克服恐懼、心靈成長的萬用培養皿。例如:「延長夢境的旋轉技巧」──當夢境將盡時,要快速伸展手臂,讓自己像陀螺般旋轉(當然,這裡是指你在夢境中的身體);「培養自信,對夢境觀眾演出」──做清明夢,前往你的表演場,讓自己習慣面對觀眾,不論如何,你不需要擔心他們的批評,或是他們隔天早上對你的看法,畢竟,到時他們就消失不見了。但是在你的清明夢裡,他們可以幫助你的表現達到最佳狀況。
夢,人人會做。但為何我老是記不住夢?記錄夢境需要什麼技巧?夢境出現的人物、場景、行為又代表了什麼意義?相信許多讀者,都和小編有相同的疑問,沒關係,在《2011750074041》(天下雜誌)中即教你如何DIY解夢(第一步:記錄夢境;第二步:與夢境對話;第三步:近況的回顧與連結),並提供長期追蹤的真實案例,呈現其內心成長與夢境轉變的翔實紀錄;另一本《2011750066428》(橡實文化)也同樣有一則則真實的案例,引領讀者跟著作者一起剖析、解讀「夢的語言」。因為案例內容都很長,所以這部分小編就 多加不贅言,想進一步瞭解夢境的讀者,一定要來看看這兩本解夢的心理勵志書,讓你可以藉由夢境,更加認識自己喔!
原來,人類平均每晚做夢兩小時,而夢會映照出一個人的成長背景和心靈狀態,像是自己偷偷存放在大腦「雲端」的心靈密碼。所以,如果你可以對「夢」的語言有所了解,也能對「夢」的機制原理有所掌握,那麼無疑地,你便握有進入自己內在心靈的鑰匙。企盼大家都能「讓夢,帶你與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