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3.01.28
關於《臨時空缺》 看看他們怎麼說
文/許婷婷(皇冠文化編輯)、林靜華(《臨時空缺》譯者)
麻瓜愛與死──J.K.羅琳向人類拋擲的難題
文/許婷婷(皇冠文化編輯)在《哈利波特》暢銷四‧五億冊之後,暌違五年,我們終於等到了J.K.羅琳。這一次,沒有魔法學校,沒有難解的咒語,沒有奇幻的冒險──《臨時空缺》帶著我們來到派格福小鎮,這裡有的,都是跟我們一模一樣的血肉之軀;而這裡所沒有的,可能就是童話故事神來一筆、足以扭轉所有不可能的奇蹟。
早在故事一開始,奇蹟便不曾降臨,命運如鋒刃劈砍了男主角巴利‧費柏拉的大好人生。他是備受人民愛戴的議員,擁有一個人人稱羨的家庭,除此之外,他還有熱切激昂的理想,一直以來,他致力為弱勢發聲,為他們爭取權利,設法讓他們過得更好。然而在某一個星期日,巴利卻突然暴斃身亡,派格福小鎮的議會因而多出一個「臨時空缺」。熟識巴利的七個家庭,其中有同為議員的議長、互為敵對陣營的對手、共同打拚的夥伴、暗戀他的有夫之婦,以及這些人的伴侶與小孩,分裂成兩個派系競相爭奪這個缺位,群體和個人勾心鬥角,平靜小鎮掀起一陣黑暗風暴。
然而隨著選舉的進行,每個人心底的「不足和缺憾」也逐一浮顯。可能是被壓迫、得不到關愛、無法調適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生活困頓、對未來迷惘、命運困阨、懷疑人性……那些「小小的空虛」,原本可能藉著憂鬱、暴怒、酗酒、吸毒、施暴、自殘、性愛等行徑獲得一點小滿足,但當這些人彼此糾葛,這些空虛互相彼此撞擊,越受傷的人,也就越能傷害人,自己和別人也就無可避免地一步步墜入危險的深淵。
羅琳坦承,因為自己不太尋常的人生經歷,曾經接觸過許許多多泅潛在生命低潮的人;而這些行走於《臨時空缺》的角色原形,正來自於她的過往時光。即使與前作類型大相逕庭,我們卻能在《臨時空缺》裡找到再熟悉不過的羅琳──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生動立體的角色刻畫、流暢的故事脈絡、犀利精準的對白,以及不斷迴旋變奏的劇情展演。羅琳自《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走出,用她獨樹一格的說故事天賦和敏銳觀察力,為真實世界的「麻瓜」打造了《臨時空缺》這面鏡子,看望其中,是芸芸眾生或貪、或嗔、或癡的千百種面貌,也是如斯真實又無比虛幻的愛與死。
愛與死或許並肩行走著,有人渴慕虛名,有人希冀關注,都是何其熱烈奔放的「愛」的變形。然而,迷失、懷疑、幻滅與死亡,何嘗不是「愛」的影子,蹲踞在一角,靜待吞噬的時機呢?
羅琳用《臨時空缺》拋出這個問題,或許正如她所說:「身為一個作家,你只能寫你想寫的或是你必須寫的書,而我必須寫這本書,我也希望大家喜歡。」愛與死,熱情與絕望,豐盈與空缺──生命的背反,生命的暗影,生命的生命,都是我們必須反覆探究的命題。
一本能觸動你心的書籍
文/林靜華(《臨時空缺》譯者)喜歡《哈利波特》的人想必都會同意,作者羅琳女士是一位說故事的高手。她細密的心思使《哈利波特》在電光石火之外還有更多扣人心弦的情節與內心獨白,因此在還沒有開始翻譯萬眾期待的羅琳女士近著《臨時空缺》之前,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將是一本很有看頭的新書,尤其是知道它是一本多達五百頁的巨著後。
問題是,羅琳女士公開宣告它是一本寫給成人看的小說。成人看的小說?成人都看什麼小說?成人看的小說和兒童、青少年、青年看的小說有什麼不同嗎?我成為成人後已有很多很多年了,但只要讀到能觸動我的心的書籍,無論是寫給大人看的或寫給小人看的,我都一樣喜歡。所以關鍵不在成人,而是能不能感動。
你也許會說,成人小說可能是限制級。啊,是了。於是拿到英文原稿後我開始緊張,果然故事一路鋪陳,髒話出現了(與其說是髒話,不如說是積習難改的不良口語),性幻想也出現了。我心裡一直犯嘀咕,這、這、這……如何是好?有好一陣子,我甚至放下筆來,認真的思考,揣摩羅琳女士的心意,同時也安立自己作為譯者的心。我不希望這本書成為限制級小說,因為羅琳女士非常誠實的說出現代人的心理行相,佛家說的貪、瞋、癡、慢、疑「五毒」誰沒有?青澀年華的幼稚思想與偏差行為,對成人而言一點也不陌生。羅琳女士把這本書定位為黑色幽默,因為它會讓我們嘆息、讓我們莞爾,有時還讓人啞然失笑,提醒我們這些小奸小詐都是可笑的現象,甚至讓我們暗中反省「我是不是也有」?
所以,沒錯,我後來是以「平常心」來看待這本書。它雖然是寫給成人看的小說,裡面談的卻有一大部分跟青少年有關,他們的年齡與心理狀態幾乎可以說是《哈利波特》的延續,只是少了咒語與千變萬化的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