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3.02.15

陳之華親子攜手 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

文/潘慧嫺(天下文化編輯)
擔任之華新書《2015280573968》(天下文化)責任編輯之前,陳之華這個名字對小編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讀過《2015200084888》(木馬文化)、《2015200093583》(天下文化)、《2015280508779》(天下雜誌)、《2015200110242》(天下文化)等暢銷書,被她那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調深深觸動,然除此之外,對此人便一無所悉。

認識之華後,和她聊起當初執筆為文的緣由──是什麼樣的因緣,讓之華對芬蘭教育進行這麼細膩而深刻的觀察,進而引發對台灣教育的長期關注及深切期許?之華的回答頗有詩意:「人生有許多際遇,總是帶著幾許偶然。」因為兩個女兒陸續進入了芬蘭教育體系就讀,之華開始關心芬蘭教育,也寫下自己的思惟與感想,最初在部落格發表〈芬蘭教育,見樹又見林〉這篇文章,引起了廣大迴響,讓她始料未及,這也才讓她發現,原來自己早就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養成了對所在環境悉心觀察、認真思索的習慣,卻不自知;這篇文章,或許許多多持續寫成的篇章,可謂融合多年來的所見所思、探索研究而成。

一路走來,之華是透過不同階段的經歷、觀察、實踐與體悟,有所成長和收穫。實際上,透過「轉換」而學習的時間,已長達二十餘年。二十歲出頭到英國念書時,就已展開對這個世界的探索。繁華多嬌與歷史風貌兼具的歐洲,引人入勝,之華便利用課餘之暇,遊歷西歐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以及東歐的波蘭和捷克。在當年資訊不發達、貨幣複雜、通關嚴格等不便利的情況下,跨國旅遊並不盛行,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女子能有機會在歐洲自助旅行,實屬難得。在眼界大開的同時,也形塑了世界觀。「對世界的概念」無形中也成為日後教養孩子不可或缺的要素,之華和孩子,始終帶著無窮的好奇心,興味盎然地去認識這個世界。

聽到這裡,小編忍不住問:「若自身沒有走遍天下的閱歷,也沒辦法帶孩子行萬里路的家長,又該怎麼引領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呢?」之華笑著說:「其實我說的『世界』,絕非遠在海角天邊的異國他鄉,世界其實可以近在咫尺,就在你我的後街小巷中。一旦我們有機會看見,就會開啟我們的視野。」

之華想強調的是,大人的心胸有多開闊,決定了孩子的視野有多寬廣。所以,並不一定是旅居海外或遊歷各國的人,才能擁有國際化的視野,關鍵在於為人父母者要能不自我設限、態度開明,才能引領孩子去欣賞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父母還可以透過書籍、雜誌、電影、優質電視節目等,陪著孩子去觀看、認識世界各個角落,勾勒出世界的萬種風情、精彩樣貌。這也是新書《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最想傳達的精神──只要我們有開放的心胸,以及探索的熱情和勇氣,便能讓世界走進來。

這些年,之華一家四口旅居芬蘭、回到台灣、再到澳洲,之華時常在想,陪著兩個女兒一起成長、學習之際,能夠欣賞芬蘭的教育、領會北歐的人文價值,擁有多元的價值觀,成為開明且讓孩子感到驕傲的媽咪,實在滿幸運的。之華笑言:「在國外生活期間,女兒的同學會跟她說:『你的這位Asian mum(亞洲媽媽)很不一樣喔!』回到台灣定居時,學校老師會跟孩子說:「你很幸福,你的父母從不對你設限。」女兒們深刻感受到自己是何等的幸運,能在自由的天地裡盡情揮灑自己的色彩。

小編又好奇地問之華:「何以能不畏「主流」價值的壓力,支持孩子欣賞差異並勇敢『做自己』呢?」之華表示,這或許得歸功於她生長在一個「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且以孩子為榮」的家庭環境,「我的父母不會因為我們沒有考上『最好』的學校,就對我們失望,反倒認為我們已經很不錯了,以我們為傲。」直至長大成人,之華發現家中四個兄弟姊妹,都有獨特的想法與見地,沒有一個人被所謂的「主流」價值觀牽著鼻子走。因之,之華深深覺得,父母真的可以帶給孩子不受局限的廣天闊地,讓孩子的視野和胸襟都得以無限延伸與拓展。

最後,之華想和讀者們分享:在教養與教育的行旅中,絕對會因著我們對於「世界」二字的定義,與體會、認識的擴大,而產生極為不同的生活感受與視野。因此,「世界」永遠不在大小,而是來自大人或孩子的真心、誠心與用心觀察和認真感受。畢竟,有了「感受」才能看到更多的世界,也一定能在生活周遭環境裡,體驗到更多美好的事物與更寬廣的天地。

*文中陳之華照片,由天下文化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