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3.02.07
韓國亮麗成長背後的憂鬱
文/可樂(暖暖書屋主編)
這十多年來,韓流的威力壓過了哈日風潮,連日本人都拜倒在韓國明星的魅力之下,追逐裴勇俊、少女時代、Super Junior等等韓國流行藝人。最近更是拜PSY大叔一曲「江南STYLE」的騎馬舞所賜,連歐美國家都紛紛捲入韓流橫掃的潮流裡,也讓大家注意到,原來「江南」是韓國首爾的精華地段和高級住宅區。而智慧型手機的亮眼成績,也讓三星一躍成了國際知名品牌。所謂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早就成了過去式,連日本人都要喊出「向韓國看齊」的口號。可是,除了我們熟知的光鮮耀眼藝人、三星或LG大型企業和高級的江南區之外,在亮麗成長的背後,我們對於韓國社會,其實所知甚少。
韓劇《秘密花園》裡,男主角玄彬稱自己是「社會的指導階級」「專長是賺錢」,可以大手筆的為只能住在屋塔房的女主角,專程包機請美國導演來為她試鏡;《我的公主》裡,富可敵國的大韓集團會長,貫徹他個人的堅持,要找回失散的皇室唯一後嗣並恢復皇室。這種社會階級的天堂地獄之別,雖只是戲,但足以撼動國本的超級大企業,在戲裡卻一點也沒有違和感,因為跟現實的韓國也似乎相去不遠。財團在韓國,確實有呼風喚雨的本事,像三星這種數一數二的大企業,營業額高達韓國GDP的兩成,卻可以貫徹無工會的方針,還教育員工稱李健熙會長為「父親」。連政府都承認:「三星打一個噴嚏,韓國經濟全都會被吹垮」,令人不可思議。
我們看到的韓國經濟耀眼成績,都集中在幾個大企業上。但三百人以上的企業,在韓國只不過佔0.1%,其餘的99.9%都是中小企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薪資落差更一路擴大,根據2011年的統計,後者只剩下前者的63.2%。年輕人的情況更糟糕,台灣有22K,在韓國也有「88萬韓元世代」,相當於台幣2萬3千左右,就業率更只達到一半而已。所以為了競爭,從小就要開始極盡所能的拼命念書、補習,才能擠入好學校、擠進大企業,不然一生就算是完了。也因此,韓國選秀節目熱烈盛行,每個人都想從麻雀一躍成鳳凰。
競爭帶動的層面很廣,雖然韓國早在1974年就開辦高中免試升學,但絲毫沒有消減對菁英教育和明星學校的追求。不止就業,連戀愛都是一場「規格」之戰:學歷、留學、證照、職業、財產、家世、人脈、外表(整型是「長大成人的成年禮」),甚至住在哪裡都很重要。書中提到一位20多歲女孩的例子,她為了維持「江南女孩」的招牌,一直住在管理費就要月薪三分之一的高級公寓裡,更為了房租,向父母借了一億韓元(約266萬元台幣),住的卻是僅僅九坪大的套房。
競爭帶來的龐大壓力,更讓韓國的自殺率居高不下,追求第一名的同時,也追出了OECD成員國裡的「自殺率第一名」。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新聞傳來已故的自殺女星崔真實的前夫、知名的棒球投手趙成?也自殺身亡的消息。在此之前,還有《冬季戀歌》的朴容夏、《屋塔房小貓》的鄭多彬等藝人,除此之外,還包括菁英、學生、軍人、老人……自殺率逐年攀升。2010年OECD的統計,韓國每十萬人中有21.5人自殺,高於第二名匈牙利的21人,第三名日本的19.1人。作者點出,這是一個「生存大不易」的社會。
本書作者是駐韓的日本記者,在缺少較完整介紹韓國社會書籍的情況下,他的觀察為我們補充了所見不足的層面,因此我們引進了本書。但看完書稿後,心情是沉重的,在這個追求高度成長進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國家,究竟要讓一個社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韓國、日本、台灣,在社會結構上有某些類似之處,韓國社會的發展和情況,很值得台灣的借鏡與思考。
韓劇《秘密花園》裡,男主角玄彬稱自己是「社會的指導階級」「專長是賺錢」,可以大手筆的為只能住在屋塔房的女主角,專程包機請美國導演來為她試鏡;《我的公主》裡,富可敵國的大韓集團會長,貫徹他個人的堅持,要找回失散的皇室唯一後嗣並恢復皇室。這種社會階級的天堂地獄之別,雖只是戲,但足以撼動國本的超級大企業,在戲裡卻一點也沒有違和感,因為跟現實的韓國也似乎相去不遠。財團在韓國,確實有呼風喚雨的本事,像三星這種數一數二的大企業,營業額高達韓國GDP的兩成,卻可以貫徹無工會的方針,還教育員工稱李健熙會長為「父親」。連政府都承認:「三星打一個噴嚏,韓國經濟全都會被吹垮」,令人不可思議。
我們看到的韓國經濟耀眼成績,都集中在幾個大企業上。但三百人以上的企業,在韓國只不過佔0.1%,其餘的99.9%都是中小企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薪資落差更一路擴大,根據2011年的統計,後者只剩下前者的63.2%。年輕人的情況更糟糕,台灣有22K,在韓國也有「88萬韓元世代」,相當於台幣2萬3千左右,就業率更只達到一半而已。所以為了競爭,從小就要開始極盡所能的拼命念書、補習,才能擠入好學校、擠進大企業,不然一生就算是完了。也因此,韓國選秀節目熱烈盛行,每個人都想從麻雀一躍成鳳凰。
競爭帶動的層面很廣,雖然韓國早在1974年就開辦高中免試升學,但絲毫沒有消減對菁英教育和明星學校的追求。不止就業,連戀愛都是一場「規格」之戰:學歷、留學、證照、職業、財產、家世、人脈、外表(整型是「長大成人的成年禮」),甚至住在哪裡都很重要。書中提到一位20多歲女孩的例子,她為了維持「江南女孩」的招牌,一直住在管理費就要月薪三分之一的高級公寓裡,更為了房租,向父母借了一億韓元(約266萬元台幣),住的卻是僅僅九坪大的套房。
競爭帶來的龐大壓力,更讓韓國的自殺率居高不下,追求第一名的同時,也追出了OECD成員國裡的「自殺率第一名」。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新聞傳來已故的自殺女星崔真實的前夫、知名的棒球投手趙成?也自殺身亡的消息。在此之前,還有《冬季戀歌》的朴容夏、《屋塔房小貓》的鄭多彬等藝人,除此之外,還包括菁英、學生、軍人、老人……自殺率逐年攀升。2010年OECD的統計,韓國每十萬人中有21.5人自殺,高於第二名匈牙利的21人,第三名日本的19.1人。作者點出,這是一個「生存大不易」的社會。
本書作者是駐韓的日本記者,在缺少較完整介紹韓國社會書籍的情況下,他的觀察為我們補充了所見不足的層面,因此我們引進了本書。但看完書稿後,心情是沉重的,在這個追求高度成長進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國家,究竟要讓一個社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韓國、日本、台灣,在社會結構上有某些類似之處,韓國社會的發展和情況,很值得台灣的借鏡與思考。